打开APP

揭示小体的酸性口袋如何调节染色质重塑

图片来自Nature,doi:10.1038/nature23671。2017年8月27日/生物谷BIOON/---染色质是细胞核中的紧密缠绕的DNA-蛋白复合体。染色质重塑剂(chromatin remodeler)是被用来让染色质压缩和解压缩的蛋白,它们是至关重要的细胞过程(如DNA复制、重组、基因转录和抑制)的不可或缺的强大的调节物。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

2017-08-27

动物所揭示细胞内Net1调控TGF-β信号转导机制

 Nodal是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脊椎动物胚胎中内胚层诱导、神经图式形成、原肠运动、内脏器官左右不对称等发育过程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强领导的研究组主要从事TGF-β家族跨膜信号转导通路在胚胎早期发育及组织器官形成中的调控机制研究。他们在原肠期斑马鱼胚胎中系统鉴定了Nodal/Smad2信号的靶基因,其中包括鸟核苷酸交换因子Net1(J Biol C

2017-08-10

药物立诺他让潜伏性HIV易被清除

2017年8月2日/生物谷BIOON/---HIV在潜伏状态下能够隐藏在人体内,这就使得治愈4000万HIV感染者遭受挑战。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药物伏立诺他(vorinostat)可逆转这种潜伏性,导致静止性CD4 T细胞表达HIV抗原。他们开发出一种检测HIV抗原产生的测定方法,而且该方法包括能够清除这种病毒的免疫效应物。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

2017-08-02

Cell:科学家发现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复发因具梭杆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房静远教授科研团队,通过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及不复发的患者黏膜组织DNA的测序分析,发现在肿瘤复发患者中肠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a nucleatum)含量明显升高,并明确了该菌诱导癌细胞自噬而导致化疗耐药与肿瘤的术后复发机制,从而引起大肠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这一最

2017-08-01

Cell:上海交大房静远团队证实具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化疗耐药性产生机制

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本期Cell期刊同时发表了四篇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论文,这是第一篇, 主要讲的是一种被称作具核梭杆菌的肠道细菌导致结直肠癌产生化疗耐药性机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实一种细菌与结直肠癌复发和较差的治疗结果相关联。他们发现肠道中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

2017-07-28

JCI:对立诺他进行间隔给药可逆转HIV潜伏性

2017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努力开发治愈全球将近4000万HIV感染者的疗法的过程中,让潜伏的HIV病毒库暴露出来以便它们能够被清除掉是一种正在接受测试的策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证实对药物伏立诺他(Vorinostat)进行间隔给药(interval dosing)可逆转HIV潜伏,并且在HIV感染者中是耐受良好的。然而,尽管伏立诺他让

2017-07-18

最早的预制石揭示古人类技术与认知能力的演化

 6月28日,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与南非金山大学Kathleen Kuman,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Matt Lotter,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eorge Leader和南非开普敦大学年代学家Ryan Gibbon的合作研究成果。通过对出土于南非北开普省早期阿舍利遗址(Canteen Kopje

2017-07-03

20天,肿瘤标志物指标怎么差了1倍多?糖链抗原125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病例追踪 肿瘤标志物指标忽高忽低 收到26岁的白百灵(化名)报告单。一张是11月18日做的检查,还有一张是12月8日做的。两次检查结果,最大的差别是糖链抗原125。 糖链抗原125(CA125)的正常范围是0-35,白百

2017-04-18

Science:揭示小体如何重定位有助认识遗传病产生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日本早稻田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Hitoshi Kurumizaka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解析出存在重叠的双核小体(overlapping dinucleosome)的晶体结构。这可能解释了核小体重新定位如何发生,并且为开发治疗遗传疾病的药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17-04-17

Cell Research:北京基因组所等发现RNA甲基化调控基因出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及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杨运桂研究组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孙莹璞研究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组合作研究,揭示了

201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