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院揭示亮氨酸在中枢神经调节中作用

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亮氨酸缺乏时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外周脂质代谢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内分泌领域著名期刊《分子内分泌学》(Molecular Endocrinology)上。

2012-11-18

中科院研究证实腺病毒载体疫苗安全性

近日,国际著名疫苗学期刊《疫苗》(Vaccin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凌博士(客座研究员)指导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Epidemiology of adenovirus type 5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n healthy people and AIDS patients in Guangzhou, southern China”。

2012-11-18

中科院揭示5-甲基胞嘧啶去甲基化机理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揭开了表观遗传学修饰中的一个重要环节——5-甲基胞嘧啶如何去甲基化的,这为进一步深入分析DNA修饰方式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2012-11-18

中科院发现NEK6激酶调控植物生长及胁迫反应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生物学研究中心张劲松实验室和陈受宜实验室研究发现,NEK6激酶调控植物生长及胁迫反应和乙烯合成。 前期的研究表明,烟草乙烯受体基因NTHK1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导致转基因植株具有盐敏感的表型。对于NTHK1转基因植株的芯片分析发现,NEK6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下调,因此对该基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NEK类激酶具有保守的N端激酶结构域。

2011-08-09

中科院正式鱼类和哺乳类独立形成相似干扰素调控机制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鱼类和哺乳类通过趋同进化独立形成相似的干扰素反应调控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7月27日在线发表于著名免疫学期刊《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上。 中科院水生所的张义兵研究员和国家科学技术部973计划"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桂建芳博士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2011-08-09

中科院研究gp96抗乙肝病毒功能获进展

热休克蛋白gp96(又称GRP94)是位于细胞内质网膜上的热休克蛋白90家族中的一员,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p96能作为分子伴侣结合细胞中的肿瘤抗原、病毒抗原或胞内细菌抗原,并将结合的抗原表位呈递给抗原递呈细胞的“专用运输车”MHCI类和II类分子,从而启动特异性T细胞CD8+和CD4+T细胞免疫应答。

2012-11-19

中科院发现风险对跨期选择影响存在文化差异

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choice)是指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点上的结果做出权衡的决策过程。比如,你愿意一个月后得到200元还是半年后得到300元?由于真实世界中的大部分跨期选择情景都处于某种风险之中,以往研究人员考察了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无风险条件,人们在风险条件下更不愿意为未来更大的奖励而等待,也就是有更高的时间折扣率。

2011-08-01

中科院培育转基因鱼可标示肝脏全程发育

脊椎动物的器官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以看到的发育过程。然而,依赖于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来的细胞命运追踪和组织特异呈像技术,就像黑暗中的灯光,可以照亮器官发现难以观察到的细节。就肝脏器官发育研究来说,本世纪以来虽已获得过几个标示肝脏发育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但迄今还没有报道过能标示肝脏全程发育特别是前期发育的转基因鱼。

2011-07-29

中科院四原子化学反应体系研究获突破

化学反应微分截面的实验测量能够最细致地反映一个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而通过求解在势能面上运动的原子核的薛定谔方程来得到基元化学反应的微分截面则是量子动力学理论计算的终极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过包括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张东辉等研究组在内的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人们已经基本解决了三原子化学体系的量子动力学难题,能够定量地计算三原子体系的微分散射截面。

2012-11-18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190607.1)。 恶臭污染是世界公认的七大环境公害之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得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但由畜禽粪便引起的恶臭污染已成为恶臭污染的最主要贡献之一。

201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