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Gene:研究发现男性不育症新基因
5月24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Genetics》杂志的一篇研究论文称一个为精子形成所必需的微管调节酶有可能成为今后男性避孕或生育治疗的靶点。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小鼠中发现了一种称之为KATNAL1的新酶似乎通过调控对精子细胞形成至关重要的细胞骨架动力学来控制了精子细胞的成熟。科学家们希望通过阐明KATNAL1在精子形成中的作用来揭示从前未知的男性不育症病因或为非激素性男性避孕策略提供新靶点。
科学家首次实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
12月9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主持完成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得农业部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Bio Repro:新生儿植物雌激素暴露如何导致成年不育
2012年5月2日出版的《生殖生物学》Biology of Reproduction杂志预印论文栏目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出生前短暂的植物雌激素暴露对小鼠输卵管的影响,并对基于大豆的婴儿配方奶粉对人类新生儿的影响进行了建模。这些结果提示在子宫中或者在儿童期暴露在雌激素化学物质中可能对成年女性生育力有长期的影响,这可能为某些无法解释的女性不育病例提供机制基础。
PNAS:用不育实验鼠精巢组织培养出精子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利用无法产生精子的实验鼠的精巢组织,成功获得了正常精子。 这些精巢无法生成精子的实验鼠是横滨市立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手法获得的,它们的精巢内虽然有能够发育成精子的精原细胞,但是向精原细胞提供营养、促进其成熟的支柱细胞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无法生成精子。
Euphytica:王艇等鉴定出萝卜中一种新的雄性不育类型
武汉植物园成功鉴定萝卜中一种新的雄性不育类型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种群遗传学学科组汪志伟副研究员在王艇研究员指导下,与华中农业大学向长萍教授课题组和湖北农科院梅时勇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开展研究,对在大田发现的一株雄性不育萝卜进行了仔细的组织学观察,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为一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或核雄性不育类型。
PNAS:味觉基因缺失导致不育
来自美国Monell化学感官中心的科学家们报告了一个惊人的研究发现,两个参与了口腔味觉感受的蛋白质,也在精子发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发表在7月1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论文的主要作者、Monell化学感官中心分子生物学家Bedrich Mosinger博士说:“这篇论文揭示了味觉系统与雄性生殖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
RB&E:超声波可使男性精子数量减少暂时不育
1月30日,《生殖生物学和内分泌》(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科学家发现向睾丸发射一次超声波可能导致精子暂时停止生产。在实验鼠身上实施的实验结果表明,声波能够导致精子数量减少。因此科学家认为,这种方式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暂时不育,这也将是一种新型避孕方法。
Cell Stem Cell:活性氧不足也可致不育
活性氧被认为是导致癌症和衰老的元凶,还被视为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但日本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体内活性氧不足,同样会导致不育。这是由于活性氧不足会导致精原干细胞难以增殖。 活性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其非常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是一种强氧化剂。活性氧具有杀死病原菌等微生物的功能,但也会对细胞内的蛋白质等产生不良影响,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
Asian J Androl:男性不育领域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亚洲男性学杂志》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网版发表了一篇以色列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题为《软琼脂培养基中雄鼠胚胎细胞向精细胞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murine male germ cells to spermatozoa in a soft agar culture system”的研究论著,一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
The TJEM:儿童期腮腺炎病毒感染导致成年男性不育新机制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中心李朝军教授和高翔教授课题组在儿童期腮腺炎病毒感染导致成年男性不育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Altered protein prenylation in Sertoli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adult infertility resulting from childhood Mumps infection"近日已为The J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