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ISG15缺陷增加人体分枝杆菌感染风险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是一种干扰素(IFN)-α/β-可诱导的,细胞内泛素样蛋白。以往研究发现,小鼠体内的各种蛋白质的ISG15化(ISGylation)促进抗病毒免疫。 本研究发现,某些具有ISG15遗传性缺陷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不伴有病毒感染的患者。缺乏细胞内ISG15,没有蛋白的ISGy化修饰与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无关。这与这些患者没有罹患病毒性疾病是相一致的。

2012-11-18

JBC:发现Ail促进鼠疫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机制

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种杆菌,属于肠道杆菌科,同时也是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性鼠疫的病媒。所有的类型都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严重的伤亡。Ail(鼠疫杆菌粘附素分子)是鼠疫发病过程中关键性的纤连蛋白(Fn)的结合蛋白。

2012-11-19

BMC Micro:绿脓杆菌通过AQ信号分子来调节菌体的形态变化

近日,国际微生物权威杂志BMC Microbiology在线刊登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Quorum sensing modulates colony morphology through alkyl quinolone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文章中...

2012-11-18

Nature:东京大学研究揭示痢疾杆菌攻击人体机制

S. flexneri OspI 蛋白晶体结构 东京大学教授Chihiro Sasakawa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发现了痢疾杆菌( Shigella flexneri )借助特殊蛋白质破坏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这一发现有望促进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相关论文3月11号在线发表于《Nature》。 研究小组发现,痢疾杆菌侵入肠道下部的上皮细胞时,人体会激活免疫功能,力图击退痢疾杆菌。

2012-11-18

:昌增益等阐释大肠杆菌抵御胃酸机理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成功地捕获了一种酸性分子伴侣蛋白在酸胁迫下的“客户蛋白”,并依此阐释了大肠杆菌抵御胃酸的机理。这一结果于2011年9月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昌增益教授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研究员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2012-11-18

美研究出能将海藻糖转为乙醇的大肠杆菌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制造出一种大肠杆菌,它能将某种海藻中的主要糖分转化为乙醇。这一成果有望使海藻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封面文章中介绍了这一发现。他们指出,由于海藻含糖量高,而且不会与粮食作物争抢土地或淡水,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正加紧研究如何利用其制造生物能源。不过,由于海藻中的主要多糖化合物不易被微生物代谢,其应用受到限制。

201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