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通过基因组测序预测膜蛋白的三维结构

膜蛋白的存在使细胞与胞外环境或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超过25%的人类蛋白拥有完整的膜结构域,这些蛋白中许多在医学上非常重要,因为几乎一半的药物靶点都包含一个膜结构域。通过膜蛋白的三维结构可以描述它的分子机制和加速以它为靶点的药物分子的研发。 尽管解析蛋白结构的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大部分膜蛋白的三维结构还是未知的。有效而精确的预测膜蛋白三维结构的计算方法将是现存实验方法的重要补充。

2012-11-18

:“光折纸术”有望带来全新三维结构制造技术

美国卡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机械工程师最近开发出一种用特定波长的光来折叠物体的技术,这种“光折纸术”有望带来一种全新的三维结构制造技术。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应用物理快报》上。 实验中,研究人员用一种含有光敏剂的平面二维聚合物演示了这种光折叠物体的新技术。

2012-11-18

PLoS ONE:转录组断层技术可对脑部疾病的基因表达进行三维成像

2013年1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技术,可以对大脑结构中的基因表达样式进行三维成像,这种技术俗称为转录组断层技术,其结合了组织切片的微阵列技术,可以都对脑部基因表达的密度和位置进行精确图谱成像,相比当前的绘图成像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杂志PLoS ONE上。

2013-01-14

PLoS One & Syst Entomol:昆虫形态学三维重建方法的建立于应用

昆虫形态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在昆虫分类学、昆虫系统学及昆虫胚胎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地被引入该领域。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因其可以真实而直观的反映动物体的空间形态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动物形态学研究领域。

2013-01-09

JACS:蛋白质三维结构解析固体核磁共振方法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俊研究组,在发展蛋白质高分辨三维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测定新技术和新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日在《美国化学会》(J. Am. Chem. Soc.)上在线发表。 相对于液体核磁共振和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在接近天然环境的条件中来研究膜蛋白的结构。

2013-05-30

PLoS Pathog:解析流感病毒核酸内切酶三维结构有助开发新的抗流感药物

来自法国格勒诺布尔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EMBL)的研究人员确定流感病毒RNA聚合酶中核酸内切酶部分的三维详细结构,其中这种酶在流感病毒复制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2年8月2日,这种重要的发现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期刊上。 研究人员集中关注这种病毒RNA聚合酶中核酸内切酶那部分。

2012-11-19

媒体C银翘片涉毒事件

维C银翘片作为人们家中的常备药,一直颇受消费者的信任。近日,广西一家知名药企涉嫌违法使用硫磺熏蒸的山银花及其枝叶生产药品,其出产的维C银翘片可能涉“毒”,一时间消费者的“用药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维C银翘片是否真的含“毒”?药企是否有虚假投料行为?中药行业有着怎样的“潜规则”?“新华视点”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2013-04-14

Neural Regen Res:轴突线粒体三维结构可反映果蝇的年龄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状态下线粒体的形态可发生变化。 一项关于“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axonal mitochondria reflects the age of drosophila”的研究显示,用Fiji和Neurolucida软件可构造出神经元轴突内线粒体的三维图...

2013-04-19

PNAS:三维聚合物支架培养尤因氏肉瘤细胞模拟体内肿瘤生长环境

2013年4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支持植入手术需要的生物组织生长的多孔聚合物支架,具有很大地潜力来加快癌症治疗的开发。Rice大学、得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报道,用三维聚合物支架来培养尤因氏肉瘤细胞是有效的,可以模拟体内肿瘤生长的环境。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PNAS杂志上。

2013-04-02

Nature:详细揭示脑蛋白神经降压素受体的三维结构

2012年10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首次详细地描述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如何与它的受体相互作用,其中神经降压素是一种调节大脑中神经细胞活性的神经肽激素。他们的研究提示着这种神经肽激素利用一种新的结合机制来激活一类被称作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的受体。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刊登在Nature期刊上。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