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亚急性空气污染暴露的人体健康效应模式

  大气污染通过什么机制危害人体健康?回答这个问题的伦理和技术难题是对人体进行高暴露并观测机体反应。为此,北京大学(PKU)邱兴华课题组与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Yifang Zhu和Jesus Araujo教授团队长期合作,利用大气污染空间差异、以UCLA-PKU暑期交换学生为受试者实现时长十周的高暴露实验。前期发现受试者由洛杉矶到达

2021-03-26

EHJ:空气污染下如何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让机体获得最大健康效益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21年4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心血管疾病(CVD,Cardiovascular disease)是世界上引起人们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指出,2006-2016年间全球每年大约由1700万人死亡都归咎于心血管疾病,这一数字超过了任何其它疾病死亡的人数,因此,考虑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重要性,研究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影响人群心血管疾

2021-04-03

为何母源性压力会诱发特发性早产的发生?

2021年3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题为“Decidual cell FKBP51–progesterone receptor binding mediates maternal stress–induced preterm birth”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南佛罗里达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母源性压力

2021-03-22

Cell:环境污染物危害身体的八种方式

2021年3月8日讯/生物谷BIOON/---一篇针对现有证据的新综述论文提出了环境暴露的八种特征,这些特征描绘了污染物导致疾病的生物途径:氧化应激和炎症、基因组改变和突变、表观遗传改变、线粒体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细胞间通信改变、微生物组群落改变和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这篇综述论文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allmarks of environm

2021-03-06

研究建立用于大气污染物毒性评价的人肺泡上皮诱导模型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人多能干细胞建立用于大气污染物毒性评价的人肺泡上皮诱导模型,该研究由实验室研究员Francesco Faiola、刘思金、汪海林和刘倩合作完成。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近年来,大气污染对人

2021-02-24

研究证明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显著改善公共健康

  大气污染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为保障人民健康、改善大气质量,我国2013年起实施了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为代表的一系列污染减排和治理措施。已有数据和研究表明,2013年以来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迅速下降,但是否同时改善对

2021-02-10

EHJ:揭示空气污染增加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分子机制

2021年2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空气污染中的微小颗粒,即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会对机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而高水平的暴露于空气污染物种或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直接相关。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

2021-02-12

揭示早产竟与胎儿免疫细胞迁移到母体有关,利用外泌体递送NF-kB抑制剂有潜力降低早产

2021年1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院的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可能为一种新的药物递送系统铺平了道路,这种递送系统可以让医生把 “胎儿当作病人”来对待,从而减少早产和早产的发生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月22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xosomal delivery o

2021-01-28

Brit J Ophthalmol:空气污染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风险增加有关!

2021年1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一项在线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期刊上的大型长期研究显示,空气污染与进行性和不可逆转的视力丧失(简称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风险增加有关。较高的PM2.5暴露与更高(8%)的AMD风险相关,而除粗颗粒物以外的所有其他污染物都与视网膜结构的改变有关。研究人员表示,如果

2021-01-31

Science子刊:利用粘液惰性纳米悬浮剂有望阻止早产

2021年1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针对小鼠和人类细胞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开发出一种有效地预防早产的方法。这种通过阴道递送的疗法含有纳米大小的药物颗粒,可以轻易地穿透阴道壁到达子宫肌肉,防止它们收缩。如果在人类中被证实有效,该疗法可能是预防早产的临床选择之一。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经建议将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