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转化研究和进展
目前,国内外报告应用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已取得较好疗效,但多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少见。我们对外周血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进行了一个5年期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观察,发现干细胞治疗5年后原来近期疗效好的患者大部分能维持疗效;所有患者生化指标无特殊改变,注射细胞的下肢未发现导致肿瘤情况。我们也开展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也没有发现问题。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规范化方案 --专家共识
下肢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治愈率低的特点。在我国造成下肢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临床表现主要为早期的间歇性跛行,中期的静息痛和晚期的组织缺损,后者包括溃疡和坏疽。一般来讲,通过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或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可以达到增加行走的距离,缓解疼痛,或者促进溃疡的愈合等的目的。
然而,对于部分患者,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不良,动脉旁路移植和介入治疗无法完成,或者效果不良,就面临着截肢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糖尿病下肢缺血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变多累及下肢远端小动脉,在过去这部分病人就难以避免截肢。而自体干细胞移植作为血管再生的新技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救肢方法。
干细胞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的研究
输注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的机理和疗效。方法(1)动物实验:2004年1月~2004年6月采用液氮冷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建立方法,双后肢股骨头均制作缺血模型,右侧为移植组,左侧为对照组。抽取骨髓,将所获单个核细胞经右股动脉注入;同法将生理盐水注入左侧股动脉内。(2)临床研究:2004年7月~2011年6月265例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患者接受自体BMSC和PBSC治疗,按国际分期标准(ARCO)分期,设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
BMSC组107例和PBSC组158例在DSA下行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干细胞输注,第3、6、12、24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做疗效评价,6个月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每间隔6个月复查影象学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①2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②DSA动脉造影结果:移植后4周移植组兔右后肢股骨头区供血动脉较对照组股动脉明显增多。③病理结果:移植后12周右侧股骨头软骨、板层骨及骨小梁明显修复,左侧股骨头坏死无改善。(2)临床研究结果:①265例患者随访6~64个月(平均38.2个月),髋关节疼痛缓解226例(85.1%),关节功能改善164例(62.0%),196例(73.9%)行走间距延长。②影像学检查:干细胞治疗后6个月58例患者行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显示供血动脉较移植前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增快; 12~24个月121例患者XP、CT、CRI检查结果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无进展或改善。③BMSC组和PBSC组疗效对照结果无显著差异,但PBSC组患者依从性好于BMSC组。结论 干细胞改善ANFH缺血状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治疗后1~21天为细胞因子分泌期,可使髋关节疼痛得到暂时缓解;第二阶段是治疗后3~6个月为血管新生期,在缺血的股骨头区形成新生血管网络,使临床症状得到持续改善。第三阶段是治疗后12~24个月为骨新生期,股骨头发生组织学变化,使病情进一步好转或痊愈,配对t检验干细胞移植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总分对照,髋关节功能改善有极显著意义(p﹤0.01)。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ANFH的适应症为国际分期Ⅰ~Ⅲ期初患者,如股骨头明显塌陷、变形效果不佳,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影响干细胞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有(1)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2)干细胞移植的时间和路径;(3)患者自身影响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因素(目前尚未明确)。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干细胞治疗的最佳时机、干细胞在缺血组织内的旁分泌作用和增殖分化潜能、新生血管再狭窄预防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经动脉干细胞输注治疗ANFH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缺血病变的股骨头无再次损伤, 患者依从性好,在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及其展望
视频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对机理的介绍
二、脐血CD133+细胞移植后肌肉毛血细管的密度
三、EPC衍生的内皮细胞的移植增强了缺血肢体血液灌注的恢复
四、用RT-PCR法比较缺血/飞缺血肢体VEGFmRNA的水平
五、人体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裸鼠下肢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