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林: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上的应用与前景
王景林: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毒素学实验室主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及军队重点等20余项科研课题。
近年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采用全细胞分析方法,将微生物培养物简单处理后直接点样,在基质辅助下获取未知微生物样本的全细胞蛋白质谱图,每个质谱蛋白峰代表微生物细胞经激光解析后产生的不同碎片分子,不同的属、种甚至不同株的微生物都有各自的特征性质谱蛋白峰,通过检索已知微生物的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从而可以实现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鉴定和分型以及进化树分析。
我们利用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试验研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介绍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谭建明:基质血管组分的研究与应用
谭建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SVF)是指脂肪组织去除成熟脂肪细胞后,所获得的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基质细胞团,是一组混合细胞群体。
众所周知,干细胞强大的损伤修复能力、多向分化潜能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并成为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中理想的工程细胞。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来自脂肪的SVF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它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具备干细胞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功能;此外,SVF细胞群还富含内皮足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多种组分,相互结合,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和发挥生物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个体化治疗新趋势,SVF来源于自体组织,不需要体外特殊处理,无免疫原性和伦理学问题,安全性好,是个体化治疗的理想载体。因此,SVF成为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研究的新焦点。
研发新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应对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重大疑难疾病,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SVF具备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功能,为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方法和手段,对提高人类生活水平、造福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高峰:浓缩灌流培养方法在细胞培养工艺中的应用案例和应用中的初步成本分析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浓缩灌流培养技术(Concentrated Perfusion)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生产中日渐成熟。作为国内第一家CMO公司,我们应用Refine Technology的ATF系统,对生物类似抗体药的工艺进行改造,应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和浓缩系统,开发了新的浓缩灌流工艺,细胞密度达到160X10E6/ml,抗体蛋白产量达到20g/L。
生物类似药物未来市场竞争激烈,而生产产量的提升意味着产品成本的降低。对于浓缩灌流培养技术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初步的估算和分析。这项技术在抗体类药物大规模生产,尤其是生物类似药物大规模生产应用方面将具有广阔前景。
杨代常: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重组药用蛋白质的市场需求,DNA重组技术已在许多宿主中得到应用。植物种子是经济重组药物生产的一种具有吸引力的生物反应器。
现在我们研发出了一种基于水稻种子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水稻胚乳细胞表达技术平台由重组蛋白质高效表达技术和下游加工工艺等两部分关键技术组成,采用了水稻胚乳细胞特异性表达、在蛋白体中定向储存和目的基因密码子优化等技术。
目前已成功表达各种重组蛋白如人乳铁蛋白(80KD),人血清白蛋白(65KD),人抗胰蛋白酶(55KD)和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7kD)。融合技术也在水稻种子平台中被成功用来高效表达小分子多肽,如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7kD)。所有表达的融合或非融合的蛋白质都已被证明了体内和体外的生物活性。此外,重组蛋白质的下游工艺,例如纯度在99%以上的人血清白蛋白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很容易地开发和按比例放大。
通常,OsrHSA(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可以作为无血清培养基添加物用于细胞培养当中,特别是用于培养干细胞,培养杂交瘤以产生单克隆抗体以及生产疫苗,或用作细胞冷冻保护剂。目前的数据表明,领先的重组蛋白质生产平台,具有表达量高、成本低、遗传稳定性良好、工艺简单、规模化容易和绿色环保的特点。
周大鹏:糖基化大分子作为免疫识别的靶点研究和应用转化医学
糖复合物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能量储备和释放的主要介质,是生命中信息交换和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互相对话,互相影响的通讯编码, 更是肿瘤和感染类疾病中介导致病细菌,病毒,和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主要生物大分子。
随着系统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糖基化大分子在免疫系统的奥秘和功能逐步被破解。最典型的科学发现是,治疗用抗体IgG分子的Fc段N-糖链,影响Fc和Fc受体(FcRIIIa)的作用,从而影响抗体的ADCC效应。Fc段糖链还通过影响 Fc和补体分IgG子C1q的作用,影响抗体的CDC效应。MS to the n 离子阱质谱技术的发明,推动了Fc段N-糖链的精确结构分析。糖链的生物酶学合成的研究,为改造抗体IgG分子的Fc段N-糖链提供了技术路线。
Zhou lab 研究该领域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1) 糖复合物分子结构的组学研究,2) 识别糖复合物结构的受体蛋白的基因组学研究,结构生物学研究,以及信号传导的机制。预期目标是,发现有效激活免疫系统的糖复合物的空间结构,疾病模型中的最佳免疫攻击靶点,以及受体识别的规律。
王君:临床应用规模的干细胞培养方案
颇尔过滤器(北京)有限公司产品的成果展示,PALL规模化细胞生产工作站可从接种、增殖、收获、滤过等方面对细胞生产提供全面支撑。
项春生:间充质干细胞在常见难治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能
项春生,浙江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973 计划席科学家。
黄民:药物基因组学在免疫抑制剂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
黄民,中山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传统的“千人一面”药物治疗模式下药物的有效率仅为25%-80%,且有5%-7%的住院患者发生过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临床上虽进行常规的治疗药物监测(TDM),但由于存在滞后性,部分患者可能在TDM之前就已出现不良反应,因此TDM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探索出造成药效学/药动学个体差异大的原因,在用药前制定适合该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年的研究发现20%~95%的药物反应和处置的个体差异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药物靶点的遗传多态性是个体化用药的研究热点。随着药物基因组学以及DNA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遗传因素指导临床用药的药物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美国FDA已经为超过130个药物的标签中增加了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信息,但种族间遗传因素的巨大差异不容忽视。
本实验室近十余年来与临床紧密合作,开展有关中国人群个体化用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演讲者将着重介绍免疫抑制剂等个体化用药的最新研究结果。
姜红:个体化用药基因诊断行业趋势及其产品临床应用
姜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和德国双医学博士学位。
随着药物研发和对疾病认知的深入,尤其是随着各类组学的发展,以及新型检测技术的出现,个体化治疗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临床个体化用药不仅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决策、用药监测、甚至预后的个体化判断都起到关键作用。
CYP2C19基因检测主要针对临床使用的多种药物代谢(药物种类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增加),重点应用于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抗真菌药物、抗抑郁和抗癫痫药物的剂量指导;ALDH2基因检测主要针对硝酸甘油和酒精代谢的指导,减少因用药无效导致的意外死亡,指导与酒精、乙醛相关肿瘤的预防;华法林敏感性基因检测主要指导医生对不同的患者决定合适、安全的剂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MTHFR基因型检测主要用于卒中及H型高血压的筛查,同时对生殖中心及妇幼系统的病因筛查和疾病预防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贾立军:Neddylation蛋白修饰-CRL 泛素连接酶通路调控肿瘤细胞自噬应答的机制与潜在应用
贾立军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针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通路进行抗肿瘤分子靶点发现”等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在 J Natl Cancer Inst(JNCI)、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Autophagy、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Cell Death & Disease、Int J Cancer和J Biol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文章40篇、获邀参编英文专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2196,31071204,30500637,8117209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2CB910302,课题负责)、上海市卫生局A类重点项目 (2010012)、上海市“浦江人才 ”资助计划(12PJ1400600)和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资助计划等科研项目。
学术兼职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领域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和十余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荣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和上海市浦江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