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irculation: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或可延寿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最内侧一层薄薄的上皮细胞,它形成血管的内壁,直接与血液接触。 近日,日本东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学术杂志《循环》(Circulation)上报告说,他们通过改造小鼠的基因,培育出血管内皮细胞不容易发生炎症的小鼠。结果发现,这种小鼠的血管老化受到遏制,小鼠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血液循环更加顺畅,被认为可能导致衰老的活性氧的量减少三分之一左右。

2012-11-18

Cell Reports:杜克大学发现一强有力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

2012年10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蛋白质在造血干细胞和它们居住的“巢穴”之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蛋白质可能是一个长期促使造血干细胞生长的因子。 该蛋白质被称为多人多效生长因子,该因子由骨髓血管中的细胞产生。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开展研究,发现该蛋白有助于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定位于骨髓,之后生成成熟的红细胞和白血细胞。

2012-11-18

匹兹堡大学用强力生长因子催生新血管

利用生长因子催生新血管的研究,一直面临如何让生长因子稳定存在并与血管细胞结合等问题。美国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利用两种物质促进上述问题的解决,生成了类似小动脉的血管。

2012-11-18

Gli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调控少突胶质祖细胞周期

外在因素包括生长因子对少突胶质祖细胞(OPCs)的影响决定了该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以及末期产生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分化。 多项研究已经阐明了G1/S在OPCs中是人合伙被调控的,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如何S期和G2/M过渡期在这些细胞中是如何被调控的。 近日,一项研究报告阐明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与FGF-2共同促进S期进展,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单独影响G2/M期的进展。

2012-11-18

Stem Cell Reports:利用iPS细胞创建血管内皮细胞

2013年8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利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制造出血管内皮细胞。使用一种独特的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在iPS细胞衍生的内皮细胞的表面上产生机械力来模仿血液的流动,诱导特定细胞类型的分化。 例如,细胞感觉到了更强的血液“流动”成为动脉细胞,而那些感觉较弱 “流动”的细胞成为静脉细胞。

2013-08-25

JAD:高血糖促使β-淀粉样蛋白对大脑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增强

2013年10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根据美国杜兰大学研究人员新近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使得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β-淀粉样蛋白对大脑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增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上。 这项研究支持了高血糖和血管损伤是促使痴呆发展的“贡献因素”这一理论。

2013-10-30

Circulation:研究发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助延寿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循环》Circulation上刊登了日本东北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Blockade of the NF-κB Pathway in the Endothelium Prevent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olongs Lifespans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助于延长寿命。

2012-11-18

Nat.Comm: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用新进展

人体存在两种脂肪,白色脂肪堆积在皮下,存储多余热量;棕色脂肪负责分解白色脂肪,避免引起肥胖。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在脂肪细胞的分化、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度的调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研究机体内胰岛素和IGF-1相关途径是如何协同作用的,研究人员制作了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模型。

2012-11-18

和记黄埔医药启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依吡替尼Ⅰ期临床试验

p{text-indent: 2em;} 上海2011年11月8日电 /美通社亚洲/ -- 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和记黄埔医药)今日宣布启动依吡替尼(HMPL-813) Ⅰ期临床试验。依吡替尼是和记黄埔医药研发项目中第三个进入国内临床试验的靶向抗肿瘤候选药物。依吡替尼是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第二代小分子口服抑制剂,可有效到达目标组织以起到抑制肿瘤的功效。

2011-11-08

:复光颗粒联合生长因子改善损伤视神经的生物力学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6期出版的一项关于“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optic nerve injury treated by compound light granules and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的研究发现,①从生物力学和组织学角度观察中药复光颗粒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视神经损伤兔的治疗效果。

201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