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3D打印在面颌修复、心血管构建与生物芯片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致力于研究能够使损伤、病变组织或器官完美重现和再生的材料和装置。随着生物技术、医药技术、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交互融合,新型和新概念生物医用材料层出不穷,譬如3D打印技术的出现。3D 打印技术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实现患者对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快速而又精确的个性化定。特别是对于全器官和大型组织的构建,其所采用的细胞逐层累积方法

2017-11-07

瞄准微流控芯片的下一个爆发点 即POCT、液滴和仿生实验室技术,为体外诊断和药物研发开辟道路。

微流体是具有微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集成通道的系统科学和技术,其中少量流体(通常为10-9至10-18升)可以被系统地控制和操纵,从而按照预先的设置进行流动。微流体技术在近几年来的迅速发展使其得以在包括食品,医疗,科技,和环境等的多个领域大展身手。其中备受瞩目的及时现场护理(POCT),液滴微流体,以及仿生实验室技术就能很好地代表微流体近年来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技术的名字或许听着十分高冷,

2017-11-07

这家中国企业用“黑科技芯片”,或将研发出史上最便宜的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因其能够减少扎针、平稳控糖、降低并发症风险,被称为目前最先进的控糖装置。但也因为其昂贵的价格,一直得不到普及。一台胰岛素泵售价少则两三万,多则八九万,令不少糖友只能望而却步。动脉网记者获悉,现在有一家名叫瞬知科技的公司,试图打破这种生态,立志做出最便宜的胰岛素泵。瞬知科技的创始人兼CEO徐亦博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够将胰岛素泵做到一个手机的价格,可能刚开始是一个iPhone的价格,但我们

2017-10-16

微流控芯片,化学和生物医学检测的“下一场革命”

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微流体在近几年也迅猛的发展。微流体是具有微尺度(几十到几百微米)集成通道系统的科学和技术。在其中,微量的液体(通常为10-9至10-18升)在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特定模式的流动。听着如此黑科技的微流体的发展其实可以追溯到数十年前,生物化学分析的微量化和平面化要求是微流体发展很好的推动力。自那时起,“芯片实验室”和微尺度全面分析系统(μTAS)的概念就被逐步建立了起来。在微流体的世

2017-10-10

纳米技术芯片或可一次性修复受伤组织

这枚硬币大小的芯片将细胞从一种类型转换为另一种类型,并带有一个小的电脉冲——创造一种无创、即时的方式来修复受伤的组织。再生医学领域的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将人类细胞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的新方法。通过激活细胞DNA中的不同基因,医生可以改变或增强细胞的功能,使之更有效地治疗病人的损伤或疾病。目前的基因疗法为治疗诸如白血病等疾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方法;然而,这些往往是需要开刀的手术,常伴随着重大的风险和副作用(

2017-10-07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 影响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Francis Lin课题组合作,利用微流控芯片研究了慢性肾病生物标志物FGF23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2017,7:3100,DOI:10.1038/s41598-017-03210-0)。细胞迁移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7-06-15

大连化物所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构建糖尿病肾病模型

大连化物所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构建糖尿病肾病模型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领导的微流控芯片研究团队利用器官芯片技术成功构建了一种功能化肾芯片系统,并用于模拟糖尿病肾病早期病理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Lab on a Chip(2017,17(10):1749-1760) 杂志上。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其早期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引

2017-05-24

合肥研究院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勇课题组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 Francis Lin 课题组合作,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趋化性和记忆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封底文章形式发表在

2017-04-27

FDA开启“人类肝脏芯片”试验 有望彻底消除动物模型毒理试验

近日,美国FDA开始了一项试验,即检测利用特殊的肝脏芯片(livers-on-a-chip)是否能够可靠地模仿人类对食源性疾病,这种肝脏芯片是一种人类器官的微型化模型,能够模仿一定的生物功能;这项新型检测将会帮助有关机

2017-04-17

深圳先进院研发磁性拉曼检测芯片用于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李鹏辉、喻学锋、罗茜等合作,成功开发出一种磁性可移动拉曼增强(SERS)检测芯片,实现了多种环境污染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相关论文Efficient Enrichment and Self-Asse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