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Commun:新型纳米多孔可实现气体高效分离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的纳米多孔膜材料,可以极大的提高膜的选择性,而膜的渗透性比传统的商业化分离膜高100到1000倍。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能制备成商业化组件,将有望变革膜分离技术。相关研究5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2013-05-30

PNAS:揭示细菌生物形成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染色图片,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2012年10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生物学家们与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的机械工程师们合作开展细胞研究,并提供一些可能有朝一日用于器官制造的信息。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刊登在PNAS期刊上。 器官形成是单个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协作的结果。细胞聚集体和它们的环境形成一种被称作生物膜(biofilm)的薄层。

2012-10-20

PLoS ONE:揭示细菌绿脓菌素影响生物被形成的分子机制

2012年10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10月8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On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Pyocyanin Promotes Extracellular DNA Releas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者揭示了,在绿脓杆菌中,其分泌的产物绿脓菌素可以促进其胞外DNA的释放。

2012-10-22

Biomaterials:纳米加化疗等于靶向单个癌细胞

一项由美国NIH资助的研究指出,根据集光纳米粒可将激光能量转化为等离子纳米泡, 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将药物载体和基因载体直接注入癌细胞的新方法。在耐药性癌细胞测试中,研究人员发现,纳米微泡递送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致命性是传统药物治疗的30倍以上,而剂量则不到临床剂量的十分之一。三篇相关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三种期刊Bio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PlosOne上。

2012-11-19

FEMS Micro:徐旭东等质疑VIPP1对蓝藻光合形成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础,而光合作用发生于称为类囊体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机理成为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欧洲学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别在蓝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拟南芥)报道了一种蛋白VIPP1对于类囊体膜形成的关键作用,认为该种蛋白能够促使蓝藻细胞膜或植物叶绿体内层被膜形成膜泡...

2012-11-18

Mol Microbiol:揭示海绵中细菌开发出抑制生物被形成能力的分子机制

2012年9月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表明,当细菌在某处聚集的时候,它们会做出一种集体决策来生在某种附属物上或者聚集起来慢慢游走。这种行为首次是在海绵中发现的,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破坏有害致病菌的生物被膜,比如牙齿斑或者人工心脏中内在医疗设备上的生物被膜。

2012-09-07

David Soll发现一种病原体可产生两种不同的生物

据悉,许多医疗设备,包括人工髋关节、假牙、导管等,均可能面临不速之客—被称为生物膜的病原微生物的复杂共同体,它们可对人体免疫系统和抗生素产生抵抗性,这是人类健康的一个严重威胁。然而,研究人员可能有研究生物膜的一个新方法,该研究8月2日在线发表在开放存取期刊《PLoS Biology》上,由Iowa大学的生物学家David Soll和他的同事完成。

2012-11-18

罗氏美罗华(Rituximab)有益于特发性性肾病临床治疗

2012年7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罗氏(Roche)美罗华(rituximab,又名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包括淋巴瘤及关节炎。

2012-07-29

Nature:揭示泛素在囊涂层形成中的作用

将来自内质网的新合成蛋白质转入到COPII囊泡中是蛋白质分泌的必要条件。在细胞中,COPII囊泡的直径大约60-80纳米,但其中一些必须增加它们的大小来适应运载较大的蛋白,如300-400纳米的胶原蛋白纤维或乳糜微粒。

2013-10-07

AAC:药物埃索美拉唑可明显抑制致病菌引发的生物被感染

上海 2012年8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在线刊登了美国休斯敦大学的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Inhibition of Biofilm Formation by Esomeprazole in Pseudomon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