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脉络膜上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后神经节细胞的变化

酮咯酸氨丁三醇对眼底疾病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及黄斑囊样水肿的治疗有较大潜力,但在给药方式和剂量的应用上有很多争议。《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于2012年12月35期出版的一项关于“Suprachoroidal injection of ketorolac tromethamine does not cause retinal damage”的研究显示...

2013-01-08

:人类是从拥有第6感的状蠕虫进化而来

3.75亿年前,这种酷似鱼的海洋动物从海洋爬向陆地 据国外媒体10月13日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是从5亿年前长相酷似鱼的海洋动物演变而来,该动物拥有第六感,由此推出人类确有第六感。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经过长达25年的研究后,发现人类和多达65000多种脊椎动物都是由一种拥有“第六感”的长相酷似鱼的海洋动物演变而来。

2011-10-14

PLoS ONE:细粒球绦虫原头节感染小鼠免疫下调机制

文章利用流式细胞术系统监测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Balb/c小鼠参与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状态,发现随着感染进程深入,T细胞虽被激活,但并不能诱导有力的抗寄生虫免疫应答反应,而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MHC II分子表达下调,影响其递呈抗原的能力。

2013-12-08

2012年国际内血管学大会:MedSci专访长海医院血管外科陆清声教授

2012年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MedSci专访长海医院血管外科陆清声教授 由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办的2012年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于2012年10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血管外科学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埃及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500多名血管外科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2013-02-26

J Zool Syst Evol Res:裂腹属鱼类在云贵高原的演化过程

裂腹鱼属为特产于亚洲高原地区的一类鲤科鱼类。所谓“裂腹鱼”因其腹部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排列整齐的鳞片(臀鳞),两排鳞片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裂缝,初看起来象是肚子裂开一样,故名裂腹鱼。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特有鱼类,它们是随着青藏高原的形成而出现的,裂腹鱼的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

2013-01-09

PLoS ONE:崔宗斌等斑马温度刺激适应机制的研究获进展

温度是决定鱼类生长、发育、摄食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生态因子。环境温度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膜的流动性和透过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即使是小幅度的温度波动也会对细胞的平衡状态和生理功能造成影响。鱼类经常会遇到由水流、阳光照射、季节变化和温跃层变动等造成的水温变化。为了抵抗环境温度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和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鱼类进化形成了有效的温度刺激适应机制。

2012-11-18

NRR:蛛网膜下出血后为何出现认知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的表达下调,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障碍的机制之一。

2013-12-05

Stroke: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患者成簇的播散性去极化与脑代谢障碍相关

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播散性去极化现象。为此,德国海德堡大学医院神经外科的Edgar Santos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现播散性去极化(SDs)时,对细胞外脑组织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代谢动力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6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SDs能够在非缺血性脑组织中传播。

2012-12-15

Nat Commun:盾皮的自我保护机制

“巨骨舌鱼”(亚马逊流域一种淡水鱼)的鱼鳞内的盘状结构的排列,是其能够保护自己不被“水虎鱼(食人鱼)”咬伤的关键。这一发现发表在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人们知道,“水虎鱼(食人鱼)”是可怕的攻击者,它们的利齿能夹住猎物,使其丧失能力。

2013-10-30

Cyberplasm:仿造寄生的机器人帮助搜索疾病

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试图创造基于寄生鱼的多细胞微型机器人Cyberplasm,用来测试血液情况,从而能帮助人类诊断出疾病。这个机器人只有1厘米长,用电子神经系统的人工肌肉细胞葡萄糖供电。 Cyberplasm也有视觉感受器,以便它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而这个机器人大量的传感器设计也能感受和应对体内不同的刺激。 现在Cyberplasm还尚未完成,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进行检测和工作。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