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东芝与1MDB将携手将离子放疗系统引进马来西亚

东芝公司(Toshiba Corporation)和马来西亚政府全资所有的战略发展公司1Malaysia Development Berhad (1MDB)今天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依照该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探索将东芝的碳离子放疗系统引进马来西亚。

2013-07-26

J Plant Growth Regul:箭竹氮代谢对干旱胁迫的耦合响应

箭竹是大熊猫主要的食料来源,也是亚高山针叶林下层优势种群,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养分平衡等生态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箭竹作为一种浅根系植物对水分需求高,对干旱十分敏感。在干旱年份常会遇到箭竹出笋少或不出笋以及竹叶脱落甚至提早开花死亡的现象。因此,干旱在严重影响箭竹生长发育的同时,更使国宝大熊猫面临缺食危机。

2013-10-17

Chinese Sci Bull:左昕昕等发现封存新方式--植硅体

日前,《科学通报》杂志刊登了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左昕昕博士与吕厚远研究员共同撰写的"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in millet phytoliths from dry-farming of crops in China"研究论文,该研究以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典型农作物黍、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各自的植硅体碳含量及植硅体碳封存速率...

2012-11-18

香港设立再生生物燃油加工厂 减少机动车排放3.6%

ASB生物柴油(香港)有限公司23日为设于香港的再生生物柴油工厂揭幕,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出席典礼并讲话。 据了解,该厂投资额达1.65亿美元,将具备年产10万吨符合欧14214标准生物柴油的产能,足以抵消25.7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香港机动车年碳排放量的3.6%,有效减少了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的排放。

2013-10-24

Nature:冻土层解冻释放的对气候影响严重

适逢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之际,一份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论文"Climate change: High risk of permafrost thaw"表明,永久冻土层解冻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威胁比原先估计的更严重。永久冻土层解冻会释放出贮存在土壤中的碳。 科学家说,到2100年,永久冻土层解冻所释放出的碳总量可能是“原先报道的1.7至5.2倍”,具体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

2012-11-18

减少可吸入颗粒物排放 专家力主汽车喝生物燃料

岁末年初,一场关于空气质量的论战促使有关部门同意逐步把PM2.5纳入监测范围。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中美生物燃料联合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十中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生物燃料可以减少90%的尾气颗粒物排放,因此改善空气质量不仅要淘汰老旧机动车,示范推广电动车,使用生物燃料同样大有可为。

2012-01-23

博生紫外线技术用于处理排放前医疗废水

p{text-indent: 2em;} - 结合紫外线和过氧化氢的深度氧化技术可摧毁药用化合物 - 上海2011年9月14日电 /美通社亚洲/ -- 博生(Berson)中压紫外线系统目前正于荷兰处于试用阶段,以对排放前的医疗废水进行处理。试用中的紫外线与过氧化氢结合,在所谓的“深度氧化技术(AOP)”中产生氢氧自由基。

2011-10-08

生物燃料排:不只是平衡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绿色的污泥在纵横交错的管道里安静地冒着泡。它吸收着荒漠的阳光,吞噬着附近工厂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长着。每天,工人们刮掉一些污泥,将他们带走转化为石油。照这样看,人们在一天内做着地质学上要4亿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确实,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属于一类神奇的“负碳”燃料,能把碳从大气中抽出并一劳永逸地封锁起来。

2013-02-14

首个二代纤维燃料乙醇项目获批 推低技术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了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万吨/年纤维燃料乙醇项目,龙力生物成为国内唯一能够规模化生产二代纤维燃料乙醇,并且获得国家定点生产资格的企业。 二代纤维燃料乙醇的开发将推动发展低碳技术,减排温室气体,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有助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环保。

2012-08-13

中国“卫星”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算法取得进展

中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TanSat)是依托于“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示范”重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 “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由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是继2009年日本GOSAT卫星、2014年美国OCO-2卫星后世界第三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计划于2015年发射。

201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