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澳门科技大学:人参多糖增强anti-PD-1/PD-L1免疫治疗的抗肿瘤作用

2021年5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近日,澳门科技大学在Gut杂志上发表了题为"Ginseng polysaccharides alter the gut microbiota and kynurenine/tryptophan ratio, potentiating the antitumour effect of antiprogramme

2021-05-27

《细胞•代谢》刊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学波团队重大研究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刘学波教授领衔的食品分子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研究发现:母亲孕期肥胖可导致后代认知和社交行为缺陷,而给母体或后代补充膳食纤维,可改善这些缺陷。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微生态-代谢物-脑”轴在高膳食纤维饮食干预母亲孕期肥胖引起的子代认知和社会交流能力障碍作用中的新机制,其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 代谢》(Cell Meta

2021-03-0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榴、核桃中的这种代谢物质,有助于预防和逆转肥胖

过去的30年间,全球肥胖患病率几乎增加了两倍。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表明,基于饮食、运动以及生活习惯调整的减重方式不足以长期抑制肥胖,而药物减肥又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强烈的副作用。难道就没有能够满足吃货们“光吃不胖”心愿的办法吗?近日《PLOS BIOLOGY》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为人们带来了希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源于石榴、浆果、坚果等食物中的一种天然

2020-04-09

Viruses:香港科技大学揭示COVID-19肺炎疫苗的潜在靶点

2020年3月1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组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科学家近日确定了一组SARS-CoV-2冠状病毒疫苗的潜在目标,为SARS-CoV-2引起的COVID-19肺炎疫苗的开发指出了关键的实验方向。与2003年导致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爆发的SARS- CoV一样,SARS- CoV -2也属于同一种冠状病毒属。通过考虑

2020-03-01

香港科技大学破解大肠杆菌素致癌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17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破解了人类体内大肠杆菌释放的“大肠杆菌素-645”引致大肠癌的机制,有助推动预防大肠癌的研究。据科大研究人员介绍,虽然人类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和调节免疫系统,但它们产生的大肠杆菌素是一种基因毒性化合物,能破坏真核细胞中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增加患上大肠癌的风险。由于这种化合物浓度低、状态不稳定以及生物合成反应路径过于复杂,科学家一直难以

2019-09-19

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制出 富含天然产物的新一代DNA编码化合物库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Richard Lerner教授和杨光教授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富含天然产物的新一代DNA编码化合物库(DNA-Encoded Library, DEL),以《Functionality-Independent DNA Encoding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

2019-06-20

上海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领衔破解人源平滑受体的多结构域全长结构

-运用专门设计的化学探针研究重要癌症靶标上海2017年5月18日电 /美通社/ --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通过与复旦大学药学院合作,确定了多结构域人源SMO(平滑受体)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研究结果阐明了受体中的多结构域之间的精确组装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SMO激活中发挥的协同作用。相关论文于2017年5月17日以“Crystal structure of a multi-dom

2017-05-18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进入ESI国际排名

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2011年9月1日更新数据显示,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进入ESI国际排名,成为继工程学、物理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药理学之后华中科技大学第八个进入ESI排名的学科。

2017-03-28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发现男性睡眠习惯可能影响患癌风险

根据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nnals of Medicine上的最新研究,如果男性上黑白制轮班工作超过20年,或者经常上黑白制轮班但是白天不休息,再或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间超过10小时都可能导致癌症风险增加。

2016-11-07

Cell: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团队等解析出大麻素1型受体三维结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获得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导致与大麻相关的“high”的大麻素1型受体(CB1)的结构图。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