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第二代TLR-9哮喘促效药AZD1419进入临床前毒性研究

近日,Dynavax 和AstraZeneca联合宣布新药AZD1419开展临床前毒性研究。 AZD1419是第二代TLR-9哮喘促效药。 研发经费全部由AstraZeneca负担,按照合作协议,随着合作的展开Dynavax将得到260万美元的补偿。 在对过敏性哮喘实验小鼠的临床前研究中证明,AZD1419能够产生长时间药效。

2012-02-03

PNAS:微生物学家找到新方法来抗击病毒性疾病

2012年8月24日 讯 /生物谷BIOON/ --通过发现某些病毒能利用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微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治疗病毒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肝炎等。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微生物学家与荷兰学者合作,发现某些RNA病毒能劫持人体细胞的关键DNA修复机制来生成自身复制增殖所必须的遗传物质。

2012-08-24

高内涵分析在新药筛选与细胞毒性分析上的应用

由于分子生物学在基因组、蛋白组和功能研究上的突飞猛进,使得越来越的潜在药物靶点被发现,同时能够筛选的化合物数目也在显著增多。这些进展为药物筛选提出了更大规模和更快速度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筛选模型能够全面反映样品的性能特点。在这样的要求和技术的发展下,高内涵细胞水平的筛选就应运而生了。

2013-05-22

NRR:分化使HT22神经元对兴奋性毒性更敏感

HT22细胞已经被证实具有胆碱能神经元性质,能表达有活性的基本的胆碱能标志,是一种较好的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 从最初开始,HT22细胞便作为一种永生化细胞模型来使用,未分化状态的HT22细胞特性已经被研究得较为充分。2009年有人第一次研究分化后的HT22细胞的特性:更加接近于成熟神经元,具有更长更丰富的轴突突起,显示出更多有功能的胆碱能性质。

2013-06-20

Nature:单克隆抗体在HIV治疗中的应用

本期两篇论文在灵长类模型中对新一代广谱强效抗HIV-1单克隆抗体(mAbs)进行了测试,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2013-12-02

PLoS One:任进等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遗传毒性生物标志物-GLN基因

遗传毒性评价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但是先导化合物早期毒性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规范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中重要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是判断新药能否进入临床试验的重要依据。目前,基于“早期发现、早期评价”的理念,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是国际上药物安全性评价遗传毒性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2012-11-18

Biotechnol:张友明等发现直接克隆大片段DNA方法

近日,留学德国的中国学者符军和卞小莹在张友明博士的主要指导下发现了基于重组工程的直接克隆大片段DNA的方法。相关论文发表于4月29日在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 微生物能够产生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比如抗生素(红霉素),抗癌药物(埃博霉素)以及杀虫剂(阿维菌素)等等。

2012-11-18

科学家揭示克隆植物外观差异之谜

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克隆生物并不总是外观一致的:尽管事实上克隆生物是源于基因一致的生成细胞,但是它们的外观特征可能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可以被传递到下一代。 一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研究小组提出,他们找到了植物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再生植物的基因组中携带了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新DNA序列变异,而这些变异并没有出现在供体植物的基因组中。

2011-08-11

克隆氏病用药Ovasave一期二期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生物科技公司TxCell SA 近日宣布Ovasave一期、二期研究免疫模拟的可喜成果,它是一种治疗克隆氏病的药物。 开放的多中心CATS1研究招募了20名严重慢性克隆氏病患者,他们都接受过常规治疗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2012-02-22

Nature:细菌效应物NleB的毒性机制

以前的研究工作从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识别出一组效应物,它们能抑制宿主“核因子-B” (NF-B) 信号作用,而它们当中只有一个,即NleB,是活体中细菌毒性所需的。本期Nature上发表的两篇论文演示了NleB作用的独特机制。

2013-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