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抗血栓药迎来新技术,个体化用药前景广阔

2011年10月13-16日,金秋的北京,第22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暨亚太心盟科学大会盛大召开! 本届大会由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亚太心脏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等共同主办...

2011-10-26

PNAS:癌症患者血栓并发症形成机制

临床上肿瘤患者经常性出现癌症相关的血栓,其发生的病理机制一直以来悬而未决。 然而,可以明确的是血栓的出现与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有密切联系,血栓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染色质通过中性粒细胞形成的胞外菌网释放到血液中是导致凝血和血栓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使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发现,恶性和非恶性嗜中性粒细胞更容易形成胞外菌网。

2012-11-18

J CLIN INVEST:芦丁阻止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

芦丁,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常见于果实和蔬菜中,也可作为膳食被充剂在柜台出售,能抑制血栓模型动物的血栓形成。最新发表在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CI)上的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心脏病发作、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同时,为黄酮疗法的临床测试铺平了一条道路。

2012-11-18

Bri Med J:非口服避孕措施被证实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前期研究表明,非口服避孕药如皮肤贴片、埋植剂、阴道环可以增加血栓(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篇研究报告又为该结论提供了更多的证据。研究建议,妇女应该将非口服避孕的措施改变为使用避孕药来降低这种血栓风险。已经有很多研究评估了使用口服避孕药片给妇女带来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但是很少有研究评估使用非口服避孕措施给妇女带来的血栓风险。

2012-11-18

JBC:赖仞等牛虻唾液腺抗血栓活性物质研究获进展

你或许不知道,牛虻唾液腺中含有丰富的抗血栓活性物质。近几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赖仞研究员领导的学科组从牛虻唾液腺中识别了大量的抗血栓功能物质。 近日,该研究团队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与美国NIH John博士领导的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牛虻唾液腺中的一个血小板聚集抑制因子含有一独特的空间结构域,该结构域既是血小板膜受体aIIbb3的结合位点,同时也结合类十二烷酸物质。

2012-11-18

Thorax:补铁可降低血栓发病率

最新一期《胸腔》杂志上刊登的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的一项报告"Flight-related complications are infrequent i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ha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despite low oxygen saturat

2012-11-18

Oncologist:华法林仍是改善肿瘤患者血栓的首选药

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疾病关系的研究最早见于一个多世纪前,1865年Armand Trousseau报道癌症患者发生血栓是血液系统继发的特殊改变,表现为自发性血管内凝血。1878年Billroth发现在这类血栓中存在肿瘤细胞,从而认为与肿瘤转移有关。在尸检时一半以上的肿瘤病人可见到血栓栓塞的证据。但并不是所有的恶性肿瘤都伴发血栓,以腺癌最为突出,肺、胰、胃肠肿瘤较乳腺、肾肿瘤更易出现高凝。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