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Oncogene:颜光美等揭示小分子RNA对恶性胶质瘤的杀伤作用

近日,国际肿瘤学领域著名杂志Oncogene刊登了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结果“MiR-135a functions as a selective killer of malignant glioma。”,研究人员报道了在恶性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基础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进展。

2012-11-18

Cancer Research :新研究解析神经胶质瘤抑癌因子--miR-218

日前,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安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miR-218通过靶向多梳基因家族(Polycomb group genes, PcG)成员Bmi1,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侵袭、迁移、增殖及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在10月1日出版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杂志上。主持这一研究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金卫林副研究员和第四军医大学的张永生教授。

2013-09-29

FDA授予VAL-083罕见药身份 治疗恶性胶质瘤

美国食品药监局(FDA)授予Delmar Pharma公司研发的VAL-083罕见药身份,这是用于治疗胶质瘤及恶性胶质脑瘤(GBM)的药物。 早期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VAL-083对于一系列的肿瘤都有效,包括恶性胶质脑瘤(GBM)。 DelMar Pharma公司的总裁兼CEOJeffrey Bacha说FDA此次批准,强调了对于这种致命性癌症治疗的巨大需求。

2012-02-10

Cell:科学家得到详细的恶性胶质细胞细胞基因组数据库

2013年10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科学家启动了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打算分析所有组织的肿瘤细胞的基因组。脑组织肿瘤是科学家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其挑战性大回报也最大。 TCGA收集了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的组织样本。

2013-10-12

Cell Reports:抑制miR-138可抑制胶质瘤干细胞增殖和转移

2012年9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都属于恶性神经胶质瘤,它们都是高度浸润性的。患者这些高度侵袭性的和经常是致命性的颅内恶性肿瘤的病人平均存活期小于12个月。 尽管当前人们采取多种方法来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但是它们经常复发。

2012-11-18

Plos one:神经胶质瘤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于军研究员带领其团队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开展合作研究,比较了中国人群中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和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的基因组变异,找出了肿瘤相关的不同水平的差异,比如核酸序列、基因和富集的代谢通路和细胞生物学功能。

2013-03-18

Cell:骆利群等发现恶性胶质瘤细胞起源

来自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发现了恶性胶质瘤的细胞起源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这不仅为恶性胶质瘤的治疗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证明了这一重要的技术能用于确定其它许多类型肿瘤的细胞来源。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细胞》杂志上。

2012-11-18

:神经胶质瘤为系统性病变

德国学者近日在《神经病学文献》(Archives of Neurology)杂志报道称,弥散性神经胶质瘤不应当被作为病灶性疾病对待,而应该被看作一种涉及整个大脑的系统性疾病。 在一项包括4名弥散性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脑一些不易引起注意的区域中可以检测到单个的肿瘤细胞,组织学分析发现这些细胞具有多形性及分裂活性。

2012-11-18

Science:转化性FGFR-TACC基因融合引发恶性胶质母细胞

7月26日,Science杂志在线报道,基因融合易位是引发部分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原因,这也许可作为临床靶向性治疗的新依据。 大脑恶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人类癌症最致命的类型。

2012-11-18

利用免疫疗法治疗神经胶质瘤

2012年9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治疗致命性脑瘤中,来自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发现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的脑组织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有助于人们认识为什么癌性脑瘤如此难以治疗。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刊登在Canc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期刊上。

201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