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寄生虫驱使人类基因发生变异

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因变异的研究,近日将其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PLoS Genetics)上,引起了Nature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通过研究人群中基因变异频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研究发现病原体,尤其是寄生虫在人类基因变异中的作用最为重要,同时也发现,这些变异或许使得人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更加易感。

2012-11-19

ZJLS:周红章等隐翅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林耐学会动物学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刊登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甲虫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组周红章研究员领导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隐翅虫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

2012-11-18

Nature Communications:疟疾寄生虫喜欢年轻的血细胞

人类更多地接触猕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可能会导致其入侵较老血细胞的能力增强。由于这些寄生虫目前喜欢较年轻的血细胞,所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这项研究表明,“诺氏疟原虫”在人体中的毒性及其传播能力今后可能会增强。 Caeul Lim及其同事报告说,“诺氏疟原虫”在人血中生长状况差是由于它喜欢入侵一个年轻亚类的细胞。

2013-06-27

Nat Med:老药新用,金诺芬抗阿米巴效力明显

痢疾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a)又称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种肠道内寄生虫,可引起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全球每年7万多人死于该寄生虫感染,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被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列为B类优先生物防卫病原体,目前治疗方法依赖于有副作用的甲硝唑(metronidazole),对药物的潜在耐药性也日益显著。

2012-11-19

Clin Infec Dis:鼠弓形可致孕妇早产及婴儿机体损伤

左边:弓形虫,可以通过孕妇的胎盘转移;右边:弓形虫(绿色)进入了包囊中(Credit: R. McLeod, University of Chicago.)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学家发现鼠弓形虫(T.gondii,可引起弓形体病)和新生儿严重的先天性缺陷高度相关。研究者运用血液检测技术从新生儿体内检测到了T.gondii的存在。

2012-11-18

PLoS ONE:王琛柱等棉铃虫烟青气味结合蛋白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研究组发现了一种有趣的气味结合蛋白——OBP10。一般认为,这类蛋白在嗅觉感器中发挥作用,用来运输气味分子到嗅觉受体上。但是,研究人员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这种蛋白不仅表达于棉铃虫和烟青虫的嗅觉器官(触角)中,而且在雄蛾的精液中也有表达。进一步研究证明,雄蛾可以通过交配将蛋白传递给雌蛾,并最终出现于雌蛾产的受精卵表面。

2012-11-18

PLoS One:蜂群多样性和寄生致病菌的数量呈负相关

近日,来自印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蜂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表示蜂群的多样性越高将会导致寄生的致病菌越少,并且有益菌会增多,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国际杂志PLoS One上。

2012-11-18

PRSBBS:牙形有已知自然界中最尖的牙齿

近日,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sharpest tools in the box?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nodont element functional morphology

2012-11-18

PLOS Pathogens:突变体寄生虫中断疟疾的生命周期

诺丁汉大学的疟疾专家发现了一种可破坏磷酸酶蛋白的方法。因为磷酸酶蛋白是为疟疾寄生虫提供生命的罪魁祸首,这样一来,突变体无法完成疟疾生长的完整周期。此发现将帮助治疗疟疾药物的研发。 这个项目由诺丁汉大学生物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中心的Rita Tewari博士与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莱斯特大学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医学研究所携手合作。研究结果发表在著名的《PLoS病原体》期刊上。

2012-11-18

Cyberplasm:仿造寄生鱼的机器人帮助搜索疾病

一个研究小组正在试图创造基于寄生鱼的多细胞微型机器人Cyberplasm,用来测试血液情况,从而能帮助人类诊断出疾病。这个机器人只有1厘米长,用电子神经系统的人工肌肉细胞葡萄糖供电。 Cyberplasm也有视觉感受器,以便它可以看到周围的一切,而这个机器人大量的传感器设计也能感受和应对体内不同的刺激。 现在Cyberplasm还尚未完成,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的进行检测和工作。

201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