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解析出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维结构,并鉴定出有望治疗某些常见癌症的化合物

2019年8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和制药巨头罗氏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开发阻止某些癌症转移的药用试剂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使用瑞士光源(Swiss Light Source),他们解析出一种在癌细胞迁移中起关键作用的受体的结构。这使得鉴定出可以通过身体的淋巴系统阻止某些癌细胞扩散的药用试剂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2019-08-28

研究揭示拟南芥化合物对植物根系微生物组的调控规律

 植物不可移动,但在自然土壤中进化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在根系招募大量且种属特异、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根系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参与植物吸收营养、抵抗疾病和非生物胁迫等重要生理过程。植物调控根系微生物组的机制对植物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也是根系微生物组领域的研究热点。植物将20 ~ 30%光合作用产物在根系合成化合物,是为了防御病原菌或资源浪费吗?这些化合物是否参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互作过程,

2019-06-14

Scynexis化合物ibrexafungerp治疗真菌感染III期临床展现强劲疗效

2019年01月31日讯 /生物谷BIOON/ --Scynexis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创新疗法,用于难治性和常常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近日,该公司公布了ibrexafungerp治疗真菌感染的III期临床研究FURI的首次中期分析的积极结果。ibrexafungerp是一种实验性抗真菌药,也是结构独特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类抗菌药三萜(triterpenoid

2019-01-31

Metabolic Engineering: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萜类化合物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植物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功效,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萜类化合物的传统生产方式为植物种植提取,对野生植物资源、土壤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萜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类胡萝卜素是一类代表性的萜类化合物,包括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虾青素等。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

2017-12-09

Science:发现一种海藻光致酶直接利用蓝光将脂肪酸转化为烃类化合物

图片来自A. Kitterman/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o4399。2017年9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海藻光致酶(algal photoenzyme)利用蓝光将脂肪酸转化为烃类化合物。这一发现有可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来制造烃类化合物能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9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

2017-09-11

Theranostics :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 抑制阴性乳腺癌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学科组陈策实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开展合作研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 YD277 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来源于 ML264 的一个衍生物 YD277 通过激活 IRE1a 信号通路,调控一些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抑制人 TNBC 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The

2017-08-09

昆明动物所等发现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 抑制阴性乳腺癌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生物学学科组陈策实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开展合作研究,发现小分子化合物YD277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抑制三阴性乳腺癌。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来源于ML264的一个衍生物YD277通过激活IRE1a信号通路,调控一些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明显抑制人TNBC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凋亡。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Theranostics上。

2017-08-07

离子通道药物研发中心在四氢噻唑类化合物药理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四氢噻唑是含有硫醚和氨基基团的五元杂环类结构,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和广泛的药理学功能,例如杀菌、降压和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四氢噻唑被认为是新药研发中的核心化学骨架结构。但是迄今为止,这一化学结构在体内的作

2017-02-28

一种化合物就可治疗种寄生虫病

近日,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诺华医疗研究基金会基因组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以杀灭引发三种被忽视疾病的寄生虫,这三种疾病分别为:美洲锥虫病、利什曼病和非洲锥虫病;这些疾病在拉丁美洲、亚洲及非洲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健康,但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来对其进行治疗。

2016-08-11

自噬与多酚类化合物的作用

李学军,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2014自噬转化医学与疾病研讨会上,李教授就“自噬与多酚类化合物的作用”做了演讲分享。

201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