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4篇Nature论文通过分析古人类基因组数据,追溯了人类疾病的遗传痕迹和地理起源

4篇论文表明,这个由5000个古人类基因组组成的大型数据集作为一种精确的工具,当与对当今人类 DNA 数据的分析以及其他几个研究领域的投入结合在一起时,能够提供对疾病的新见解。

2024-01-29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

2022-12-19

花寿命生物地理格局及进化适应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搜集了全球818种被子植物的花寿命数据,利用贝叶斯系统发育混合模型探讨了以下科学问题:花寿命的全球生物地理格局是怎样的;花寿命受哪些因素的控制。

2022-06-01

唇形科青兰属分类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中获进展

 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神香草属和扁柄草属均应并入青兰属。结合小坚果、花萼等形态特征,该研究重新界定了青兰属的范围,并提出将其划分为九个组的属下新分类系统。

2022-04-16

Nat Commun:科学家有望更好地理解大脑中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通讯机制

来自弗莱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其能同时对大脑进行层状记录、多纤维刺激、三维光遗传学刺激、连接性推理和行为量化分析等;本文研究结果或为大规模的照片记录和任何大脑区域组合的快速神经通讯的控制铺平了一定的道路,或有望帮助研究人员揭开维持大脑功能的神经元之间的快速和多层面对话。

2022-02-27

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研究中取得进展

微生物(细菌和古细等)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者。阐明微生物生物地理分布及其驱动过程对于预测环境变化将如何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非常重要。以往微生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常常聚焦在物种的层面。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由于微生物群落固有的功能冗余性,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变化通常与其物种组成变化是解耦的,并且相比物种结构,功能结构与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更加

2021-12-05

东非高山特有千里木属植物系统发育及生物地理学研究获进展

  千里木属(Dendrosenecio)隶属菊科(Asteraceae),包括11个物种和5个亚种,特有分布于东非高山地区,为世界著名的高山植物类群之一,也是研究高山植物辐射分化及适应性进化的理想材料。长期以来,虽然学界高度关注这一类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标记来揭示其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该类群的分类处理以及其辐射进化模式问题未能得到很好

2021-08-05

东北地理所成功研发“中科豆芯”系列大豆液相育种芯片

  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原因,导致我国大豆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豆育种技术的落后也制约了我国大豆的生产效益。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研发了大豆育种加速技术、基因型快速鉴定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大豆芯片研发周期长、使用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在实际育种中使用的

2021-05-25

研究发现传粉网络稳健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

全球的植物-传粉者群落都在遭受着物种灭绝的威胁,而且因为植物和传粉者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初始灭绝会造成更大范围的共同灭绝。但是共同灭绝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地理梯度上如何变化,受到何种因素影响,仍然有待研究。针对该问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储诚进教授团队提出“环境因素是通过植物-传粉者网络的模块性结构来影响该网络遭受共同灭绝时的稳健性”的假说。其中,模块性是

2021-05-11

Nature子刊揭示栽培陆地棉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主导完成了“栽培陆地棉地理分化和纤维品质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远缘杂交对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关键分子证据,证实了远缘杂交在棉花育种中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入解析陆地棉的适应性演化和提升棉花纤维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

202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