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来源:中科院海洋所 2022-12-19 09:23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图1)。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图2)。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图1. 基于COI和Cytb序列物种界定的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A-G依次为银鲳、素鲳、中国鲳、灰鲳、刘氏鲳、珍鲳和翎鲳
图2. 7种鲳属鱼类地理分布格局(上)与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