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张贺秋:优势表位抗原的高制备技术及其在重大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

围绕重大传染病诊断用关键原料抗原开展研究,通过有集成生物信息学、重组抗原高表达及高通量芯片筛选等关键技术,建立自主创新的优势表位抗原的高制备技术平台, 研制用于检测重大传染病的系列特异性抗原, 在重大传病免疫诊断试剂研发及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4-09-24 课时:27分钟

简单高的磁珠纯化

Mag Sepharose 磁珠非常适合用于小规模纯化实验, 满足简单快速样品前处理的需求 ,用于纯化抗体、His标签蛋白,免疫共沉淀或pull-down实验。 高密度磁珠配合磁架使用快速捕获目标物,磁珠的可见性确保在整个纯化流程中可靠的收集目标物。能更加简单,节省时间和得到高质量的结果。

2014-10-11 课时:5分钟

免疫综合治疗肺癌术后病人的临床

肿瘤细胞的多态性决定了一种治疗方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问题,根据这个思路我们采用细胞免疫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术后病人,以达到阻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005年至2011年3月期间我们采用DC+CIK配合免疫调节或化疗的方法治疗了各种肺癌术后病人20例,其中腺癌12例、鳞癌7例、小细胞肺癌1例。经1~4疗程的治疗(平均1.4疗程),共有4例病人复发,其中3例死亡。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7%、86.7%。

根据治疗组病人的手术病理结果,寻找病理分期相近的同期病人为对照组,对照组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8.6%、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以DC和CIK为主的细胞免疫综合治疗对防止肺癌术后病人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病人5年生存率有

2015-01-21 课时:6分钟

干扰素治疗丙肝疗预测及病毒耐药机理

丙肝病毒(HCV)感染后,80%以上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50%的病人有。但存在普遍的毒副作用及费用昂贵。虽然FDA已经批准作用于HCV复制所必需的的蛋白酶抑制剂(DAA)用于难治性I型丙肝病人"三联"治疗,但广泛的快速的病毒耐药及昂贵的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研究治疗前的疗预测方法及丙肝病毒耐药的分子机理,对开展丙肝个体化治疗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研究非常必要。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检测,我们从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治疗前肝组织内筛选出18个表达差异基因(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5),预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是否有的准确率在95%以上(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0)。这18个表达差异基因中,大部分是干扰素刺激(敏感)基因(ISG),而且3个基因(ISG15, USP18,CEB)同时位于一个仅有5个基因组成的信号传导通路中(类泛素化ISG15/USP18通路)。这些ISG都在治疗无病人肝组织内高表达。

为此,我们提出内源性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及ISG15/USP18类泛素化通路的激活与丙肝病毒耐药及持续感染有关。采用丙肝病毒体外培养系统,我们对ISG15/USP18信号传导通路在HCV复制及干扰素抗病毒活性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ISG15及USP18不仅刺激HCV 复制而且抑制干扰素抗病毒活性 (Randall & 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Chen, et al.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10)。这可以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HCV感染后,肝组织内ISG高表达预示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无

免疫组化研究表明, 这些ISG不仅表达水平有差异,而且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即在不同细胞内表达与干扰素治疗果密切相关。如果ISG主要在肝细胞内表达,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无,如果主要在巨噬细胞内表达,则90%以上的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敏感 (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0)。最近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IL28B SNP与HCV感染后病毒的自然清除及干扰素治疗果有关。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ISG在肝组织内不同细胞表达预测干扰素治疗丙肝疗较IL28BSNP预测疗更加准确 (McGilvray,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2 in press)。

2015-01-28 课时:24分钟

免疫综合疗法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的临床

来自青岛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高岱清教授对以下部分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一、免疫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涉及因素;
二、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免疫调节方法;
三、非手术肿瘤免疫综合治疗方案;
四、胃肠肿瘤术后免疫综合治疗临床果的案例分析。

2015-02-02 课时:30分钟

基因修饰DC的抗肿瘤

2015-02-12 课时:12分钟

氢气的生物学

孙学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从事气体生物学应研究。
目前兼任美国Loma Linda大学生理学系聘请为客座教授、国际气体医学杂志Medical Gas res副主编、Journal of Trauma & Treatment和“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航海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航海医学潜水高气压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高气压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航海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军队高气压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学军教授一直从事气体生物学应研究,在国际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2010年2月,受国际氢气医学研究著名学者日本医科大学老年病研究所太田成男教授邀请,曾作为唯一的特邀大会报告参加日本氢气医学学术年会。2011年3月,参加“可降解医用生物材料北京香山会议”,并被邀请做专题报告。

2015-03-11 课时:8分钟

8个确切有的治病良方

有些治病的方子我们略有耳闻,如果我说没有什么比一碗热鸡汤对我们的身体更好了!这个说法对吗?事实证明这有抗炎症的果,防止中性粒细胞移动,进而组织其在肺部的聚集,形成充血……

2015-03-25 课时:4分钟

徐国彤: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脂肪干细胞的干预果及作用机制

徐国彤,医学博士、药理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医学生命科学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所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为主的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全球性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且缺乏有治疗办法。近年来,应用视网膜下腔移植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在动物研究乃至初步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研究中,我们以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s)作为供体细胞,利用RCS大鼠为视网膜变性的模型,开展了视网膜下腔移植干预治疗研究。ADSCs来自临床经知情同意后患者废弃的脂肪组织并经过必要的分离纯化,并在不同时间点对ADSCs的干预果进行临床判定,包括ERG检查确认细胞移植对大鼠视功能的改善情况。

同时,对移植后细胞的存活、迁移、组织整合、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分泌等指标及其对视网膜组织和细胞影响进行判定。结果表明,ADSCs对RCS大鼠视网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对其视功能有支持和重建作用。同时,对ADSCs治疗视网膜变性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研究结果对指导我们下一步把研究结果推向临床应用有积极的作用,并对干细胞治疗其他疾病和走上临床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15-06-19 课时: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