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郭伟:口腔颌面一头颈鳞癌及黑色素瘤个体化治疗的现状

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每年新发病例约50万,在我国亦比较常见,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头颈部恶性肿瘤是指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头颈部各器官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其中绝大部分为鳞状细胞癌,治疗手段各异。

目前尚缺少全国性的发病率。上海CDC公布的最新头颈癌标化发病率男性为9.12/10万,位居全身肿瘤第7位;女性3.33/10万,位居14位。

近十年中,随着头颈部肿瘤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人和探索, 靶向药物治疗逐渐成为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比于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方式,靶向药物治疗更加有效、低毒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了个体化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EGFR单抗在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中的疗效,单抗与顺铂联合时提高到26%,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从2.7个月提高到4.2个月,中位生存期从8个月提高至9.2个月。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

2015-08-12 课时:48分钟

陆舜:肺癌个体化治疗进展

陆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近年来,基于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以及癌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肺癌靶向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经由“化疗”时代高速进入了以靶向治疗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时代。根据分子标志筛选特定的疾病人群,应用阻断此标志的化合物来抑制肿瘤生长已成为治疗肺癌的新思路。

目前已知的具有显著分子特征的标志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和ROS1突变等。

2015-08-20 课时:56分钟

欧阳冬生:遗传药代与个体化治疗

欧阳冬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I期临床研究室主任。

遗传药理学的发展,根据年龄和体重等确定药物剂量的时代将逐步被根据患者的遗传特点选择剂量所代替。也就是根据患者的药物代谢酶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基因型对所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对药物的敏感性的影响来选择药物剂量。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治疗效应。以特定基因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是根据患者基因型选择药物剂量的依据。

但是,迄今这样的依据少之又少。目前只能根据具有遗传多态性的药物代谢酶在药物代谢中的贡献大小来调整剂量。

研究表明携带CYP2C9变异基因的患者在用华法林治疗期间出现出血的几率较高,在确定华法林的给药剂量时基因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待因在体内需通过CYP2D6经氧位去甲基代谢生成吗啡而产生镇痛作用,CYP2D6的PM个体在体内不能使其代谢生成吗啡,因此在这类患者中应用可待因不能产生镇痛作用。

2015-08-25 课时:48分钟

胡苹:肌肉干细胞与肌肉损伤个体化治疗

胡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冷泉港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

成体干细胞负责哺乳动物出生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这些细胞通常处于静息状态,在损伤等外界条件刺激下进入增殖和分化状态,并最终再生出需要修复的组织。

成体干细胞是再生医学治疗中很重要的细胞来源,但是成体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干细胞在植入体内后很快进入静息状态,无法再生出所需要的组织。成体干细胞是如何在静息、增殖、分化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从而满足生物体组织再生的要求的,目前还所知甚少。

我们利用肌肉干细胞为模式系统,研究信号传导系统与转录调控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关系。最终能够促使更多的成体干细胞在临床移植后进入增殖、分化状态,实现组织器官的再生。

2015-09-15 课时:40分钟

李苏:化疗药物监测与抗肿瘤药物个体化治疗

李苏,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副主任兼I药理室主任。并任广东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成员等职位。主要研究方向:抗癌药物的I期临床试验和抗癌药物的TDM。

化学治疗是肿瘤三大治疗手段之一,化学类抗癌药物由于其治疗窗窄、个体差异大、毒性大临床给药要求需用对药物、用对时间、用对剂量。治疗药物监测或目标浓度干预的治疗策是通过测定体液中的药物浓度,根据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生理学模型(PK-PD)或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调整后续的给药剂量,此方式已经应用于5-FU、紫杉醇、MTX、泰素帝等临床治疗。但TCI在肿瘤个体化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阻碍包括:

 缺乏浓度(AUC)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的数据
 未建立最大耐受剂量(MTD)与浓度的关系
 联合给药影响疗效和毒性的评估
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 最佳时间点的选择
 取样点和检测时间的不一致
测定大剂量氨甲喋呤给药后MTX浓度不仅可以调整解毒剂的剂量,也能通过计算AUC调整后续MTX剂量,从而减少复发的风险。5-FU不仅可通过测定其代谢酶DPD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初始剂量的制定,也能通过测定血药浓度调整后续给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同时通过测定其靶酶TS酶的SNP筛选适合5-FU的患者。紫杉醇通过测定给药后30h的血药浓度,通过高于0.05μM的时间调整给药剂量,从而降低骨髓毒性而不改变疗效。

2015-09-21 课时:3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