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测血糖有望“告别扎手指”!Nature子刊:新开发的无创血糖监测仪采用预训练模型,可将校准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天

  1. 2型糖尿病
  2. 拉曼光谱
  3. 无创葡萄糖监测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4-17 09:12

这项研究就像给拉曼光谱技术颁发了一张“潜力股证书”,证明它在无创血糖监测领域确实有光明的未来。

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西方饮食”(高糖、高脂、高热量)的双重夹击下,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攀升。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一种既不痛又不麻烦的血糖监测设备。

目前,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还在忍受“扎手指”的痛苦——用针头刺破手指,挤出一滴血,再放到一个小机器里检测。这种传统方法不仅让人疼得直冒冷汗,长期下来,手指上还会留下疤痕和老茧,仿佛在提醒你:“别再扎我了!”因此,科学家们的目标很明确:开发一种无创的、便携的血糖监测设备,最好是还能24小时“站岗放哨”,实时监测血糖变化。

在众多技术中,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候选人”之一。这种技术通过检测分子振动产生的光信号,可以“看穿”皮肤表面,直接探测到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就像指纹能揭示一个人的身份一样,拉曼光谱也能通过分子的“振动指纹”来识别血糖水平。不过,这项技术也有它的“小脾气”:信号太弱,容易被噪声干扰,而且需要长时间的校准才能准确工作。

最近,丹麦RSP Systems公司、德国糖尿病技术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无创血糖监测系统(NIGM),成功解决了这些“小脾气”。他们设计了一种“预训练校准模型”,就像给设备装上了一副“聪明的眼镜”,让它在短时间内就能精准识别血糖信号。通过短短10次测量,这套系统就能完成传统设备需要几周才能完成的校准工作。

为了验证这套设备的性能,研究团队邀请了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临床试验。试验中,患者的血糖水平通过标准化的餐食挑战被人为“推高”,以便测试设备是否能准确捕捉到血糖的波动。结果显示,这套设备的平均绝对相对误差(MARD)仅为12.8%,并且所有测量点都落在共识误差网格(CEG)的A区和B区内——这意味着设备的准确性和临床安全性都非常令人满意。

更令人兴奋的是,研究者指出,通过优化设备的硬件设计,未来有望将这套系统缩小到智能手表的大小,真正实现“随身携带、随时监测”。虽然目前的研究仅限于2型糖尿病患者,但他们表示,未来还将探索这套设备在1型糖尿病患者和不同种族人群中的表现。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就像给拉曼光谱技术颁发了一张“潜力股证书”,证明它在无创血糖监测领域确实有光明的未来。当然,科学家们也承认,这项技术还有改进空间,比如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减少个体差异,以及延长校准的稳定性。但无论如何,这项突破已经让我们离“告别扎手指”的时代更近了一步!(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Anders Pors et al, Calib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 Raman-based device for 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 in type 2 diabetes, Scientific Reports (2025). DOI: 10.1038/s41598-025-95334-x.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