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复方和内皮源白介素抗菌机制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北京农学院 2020-10-08 17:21
近日,北京农学院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抗菌机制研究团队”分别在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和Front Cell Dev Biol系列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题为“Comparis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between Pulsatilla Decoction and levoflox
近日,北京农学院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药抗菌机制研究团队”分别在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和Front Cell Dev Biol系列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题为“Comparis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between Pulsatilla Decoction and levofloxacin hydrochloride therapy on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和“Endothelial-derived interleukin-1α activates innate immunity by promoting the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transendothelial neutrophils”的研究论文。
为阐明中药复方抗菌作用机制,该团队多年来秉承中药复方抗菌多靶点、多效用的研究方案,致力于研究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菌机制。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强调中药抗菌作用与宿主天然免疫和微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多种微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抗菌互作平台,研究微血管内皮细胞对天然免疫的抗菌的调控作用,从而让该平台更好的服务于筛选抗菌中药方剂及其有效成分。
为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靶点,该团队选取经典的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功效的白头翁汤中药复方治疗大肠杆菌诱导的腹泻。该方剂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对比治疗大肠杆菌感染的腹泻,并检测治疗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图1)。两种药物都能有效治疗病原菌感染导致的腹泻,但结果表明白头翁汤引起更少的炎性反应。且白头翁汤治疗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变化不大,而左氧氟沙星则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图2)。其中白头翁汤主要通过恢复拟杆菌门菌群的组成,有利于肠道菌群的重建。相比之下,左氧氟沙星处理可显着降低拟杆菌门和增加厚壁菌门数量,破坏肠道微生物群从而增加感染性。这些发现不仅突出了中草药配方的作用机理,而且拓展了白头翁汤作为兽药、饲料添加剂和预拌剂在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此外,该团队研究发现,中药方剂是依存于宿主自身防御系统共同调节细菌感染,如白头翁汤通过调理微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嗜中性粒细胞杀菌,前期团队证明:血液中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PMN)只能吞噬细菌但不能杀灭细菌,但在穿越非损伤的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s)后能清除感染细菌,可是在穿越损伤的MVECs后又不能杀灭细菌(Immunol. Res, 2016, 64,133~142.),这说明MVECs是激活PMN杀菌的关键细胞。团队新的研究进展证明,内皮源性的白介素1α(IL-1α)可以促进跨内皮的嗜中性粒细胞的胞内胞外杀菌作用,主要通过11种蛋白持续作用,这些蛋白主要位于内皮细胞的膜系统上。研究结果发现细菌脂多糖(LPS)抑制了内皮细胞IL-1α的释放,并进一步抑制了细菌杀灭跨内皮中性粒细胞的能力。(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