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抑制广谱sarbecoviruses感染的新型抗体 未来或有望帮助靶向作用SARS-CoV-2!

  1. sarbecoviruses
  2. SARS-CoV-2
  3. 受体
  4. 感染
  5. 抗体
  6. 靶点

来源:本站原创 2022-01-20 18:49

2022年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理解广谱中和性sarbecovirus抗体反应是开发新型疗法针对SARS-CoV-2突变体即未来人畜共患sarbecovirus病毒的关键。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Antibody-mediated broad sarbecovirus neutralization through A

2022年1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理解广谱中和性sarbecovirus抗体反应是开发新型疗法针对SARS-CoV-2突变体即未来人畜共患sarbecovirus病毒的关键。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Antibody-mediated broad sarbecovirus neutralization through ACE2 molecular mimicr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型抗体,其或能更加有效地治疗更为广泛的sarbecovirus,该病毒家族包括了冠状病毒SARS-CoV-2及其突变体。

中和抗体结合SARS-CoV-2人类受体蛋白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Veesler Lab

研究者表示,这种抗体能在实验室中中和SARS-CoV-2、SARS-CoV-2突变体即其它sarbecoviruses家族成员;同时在动物研究中还能保护动物机体免受感染,且似乎能抑制病毒试图通过突变来躲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的企图。研究者David Veesler教授说道,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抗体或能作为单克隆抗体疗法临床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好的候选抗体。

研究者将这种抗体命名为S2K146,其分离自一名感染COVID-19并已经康复的病人机体的抗体产生B细胞中,与SARS-CoV-2疫苗所诱导且在单克隆抗体疗法中使用的其它抗体一样,S2K146能靶向作用病毒的刺突蛋白。这种刺突蛋白能吸附到宿主表面称之为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蛋白上,随后就会开启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刺突蛋白与ACE2受体结合的区域称之为受体结合结构域,其也是感染或接种疫苗后抗体的主要作用靶点。

针对SARS-CoV-2感染的抗体预防感染的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结合到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以便病毒无法与ACE2结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奥密克戎突变体等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就会获得突变来改变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上的氨基酸序列,从而使其不再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这就被称之为免疫逃避。对于病毒而言,这种策略或许存在一种潜在的缺点,即受体结合结构域的改变会使得病毒躲避抗体的攻击,这或许也会损伤刺突蛋白结合到细胞靶点上并开启感染的能力。

图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8143

然而,SARS-CoV-2的刺突蛋白被证明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其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突变能促进受体结合结构域逃避针对其发挥作用的现有抗体,同时仍然能够保持与ACE2的结合并诱发感染;由于参与ACE2结合的刺突蛋白区域具有超级突变可塑性,因此很多研究人员认为,靶向作用刺突蛋白的抗体或许并不会像中和SARS-CoV-2一样来中和病毒。而S2K146似乎是不同的,其用来结合并阻断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的区域与识别ACE2受体的区域几乎相同;S2K146能够模拟与ACE2受体形成的分子接触,而这正好会结合到刺突蛋白需要吸附到宿主细胞上的区域。

因此,病毒刺突蛋白的任何改变都会降低其与抗体结合的能力,似乎也会降低病毒与ACE2受体结合并感染细胞的能力;研究者表示,在研究中,他们将SARS-CoV-2刺突蛋白的代用病毒暴露于S2K146中来观察是否逃逸突变体会出现;研究人员重复了几十次实验,仅发现了一个逃逸突变体;但其与ACE2结合的能力非常差,且无法超越原始的病毒;而这一发现表明,想要出现既能躲避S2K146又能保持健康状况的突变体似乎是非常困难且不太可能的。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保守的ACE2结合残基或许能代表了一种易感性位点,其能被用来开发引起广谱sarbecovirus免疫力的新型疫苗。(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YOUNG-JUN PARK,ANNA DE MARCO,TYLER N. STARR,et al. Antibody-mediated broad sarbecovirus neutralization through ACE2 molecular mimicry, Science (2022). DOI:10.1126/science.abm814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