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掌握“抱大腿”的姿势,有助于提升年轻人的科研生涯竞争力

  1. 写作
  2. 盘点
  3. 科研

来源:本站原创 2020-01-18 07:30

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提高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功率的文章,其中强调了“抱大腿”的重要性。那么这篇文章具体讲了些什么,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0年1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    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提高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功率的文章,其中强调了“抱大腿”的重要性。那么这篇文章具体讲了些什么,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刻苦钻研”并非科研事业成功的唯一条件



对于大多数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发表文章,尤其是高水平的文章,可谓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博士生阶段需要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才能够毕业;博士后阶段需要继续发表文章以获得独立研究员(Principle Investigator)的职位;青年PI则需要不断发表文章以申请经费,并提升自己在领域内的竞争力、影响力等等。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各大高校以及研究所对年轻研究人员的待遇与要求都在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还处于科研生涯起点的博士生们背上的包袱已经十分沉重。

除了努力工作,争取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脱颖而出”的可能性呢?


“早期与‘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预示科研事业的成功”


在一项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的研究中,来自伦敦学院大学(UCL)的科学家们希望了解“早期与顶级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对青年研究者的职业生涯的影响”。

通过对“细胞生物学”、“化学”“物理”以及“神经生物学”四个科研领域的文章以及作者进行配对统计分析,作者发现:那些在生涯早期与顶级科学家有成为共同作者的经历的研究者们往往会获得“更持久”的科研竞争力,而且这一影响在“出身不好”(即所在大学或研究机构权威性排名靠后)的青年研究者群体中最为显著。


1. 如何定义“顶尖科学家”、“青年研究者”以及“机构权威性”

根据作者的标准,如果某位科学家在当年内文章被引用次数在其所在领域内处于5%,那么可以被归为“顶尖科学家”。此外,距离发表首篇文章不超过三年的研究者们被归为“青年研究者”。

进一步,作者收集了1980年至1998年开始研究生涯,且持续时间超过20年的研究者信息,并从中筛选了符合“至少发表10篇论文”,“每五年至少发表一篇”条件的群体。最终22601名研究者的信息被纳入统计样本。在这一样本库中,“顶级科学家”占比大约为24.8%。

此外,作者还将研究者所在的机构根据“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的高低进行排序,得到了机构“权威性”的排名。


2. 机构权威性影响青年研究者“抱大腿”以及成为“大腿”的几率


上图展示了不同科研机构研究者在其早期科研生涯中与“顶尖科学家”合作的情况(左图)以及这些青年研究者在20年期间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几率(右图)。其中,红色代表与多名顶尖科学家存在合作,橙色代表与一名顶尖科学家存在合作,蓝色代表没有与顶尖科学家存在合作。

从左图可以看出,随着机构排名的上升(从左至右),青年研究者与“大佬”合作的次数也逐渐上升(红色与橙色),而从未与“大佬”合作的人数(蓝色)随机构排名变化并不明显。这一结果意味着青年研究真在权威性高的机构中更容易获得与顶尖科学家们合作的机会。

从右图则可以发现,不论机构排名如何,与大佬合作发文章可以显著提升青年研究者在后续生涯中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几率(红色>橙色>蓝色)。对于从未与顶尖科学家们合作过的青年研究者来说,只有处于排名较高的机构中的少部分人群能够获得“比平均水平(灰色部分)较高”的成为顶尖科学家的机会。


3. “抱大腿”如何影响青年学者的科研竞争力?

进一步,作者详细分析了青年研究者们在早期科研生涯中的各项表现。根据三项标准:所在机构权威性(I);产出(P);被引用次数(C),作者将其中位于前10%的研究者单独进行了统计。


上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青年研究者的竞争力以及与“与顶尖科学家合作发表文章”之间的关系。其中红色代表与顶尖科学家至少合作过一次;蓝色代表从未有合作。可以看出:虽然总体上来讲从未有合作经历的青年研究者数量更高(最左侧,蓝色VS红色),但是通过各项标准筛选之后,更多位于10%的“优秀”青年研究者有与顶尖科学家合作的经历。


另一方面,由上图可知,在各项指标处于10%的优秀青年研究者群体中,那些与顶尖科学家有过合作的经历的亚群在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几率以及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方面都明显高于同等水平但没有相关合作经历的亚群。


2. 群体统计结果是否适用于单个研究者?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大致可以推出“年轻研究者与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有助于其职业发展”这一结论。但这些基于群体的统计结果是否准确反映了每一个研究者的实际情况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仿照临床试验的思路,挑选了一对早期职业情况相似的研究人员并进行了配对分析。这两名研究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其中部分群体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前三年)曾经有过与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的经历(实验组),而另外一部分则没有相关经历(对照组)。之后,作者追踪调查了这两部分研究者各自职业生涯第4年到第20年之间的论文发表以及被引用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不论学科如何,职业生涯早期与顶尖科学家有过共同发表文章经历的青年研究者们学术影响力都明显更高。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对于青年研究者来说,职业生涯早期与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表文章的经历能够很好地预测其今后科研生涯成功的几率。


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启示

这篇文章建立了“与顶级科学家合作发表文章”以及“提高自身科研生涯成功率”的联系,但并没有对其中的原因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对此我们做出一些假设:首先,青年研究者与顶尖科学家合作发文的经历会给前者带来很多现实的以及潜在的优势。例如,合作发文代表与顶尖科学家建立了联系,从而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科研理念以及学术资源,这无疑有助于青年研究者的早期发展。其次,合作发文本身也代表着青年研究者们得到了顶尖科学家的认可,这反映了前者比同龄人具有更加优秀的科研素养,以及更高的成为一流科学家的可能。

另一方面,文中的数据表明:排名靠前的机构中的青年研究者会获得更多的与顶尖科学家们共同发文的机会。这意味着“共同发文”可能不是独立的影响因素,其背后可能存在权威机构“更高的资源倾斜”,毕竟权威性高的机构会有更多的顶尖科学家,与之合作以及受到提携的机会也会更多。总之,大腿不是你想抱,想抱就能抱的。

那么上述研究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呢?对于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们来说,选择好的平台,好的研究生导师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自己学术生涯起点的高度。而对于即将毕业寻找博后位置的准博士们来说,除了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外,也要选择适合自己且能够为自己未来发展提供最大帮助的博后老板。

反过来,要想得到“顶尖科学家”导师的青睐,又需要自己有着相比同龄人更加优秀的能力。对于本科生来说,尽早进入实验室增长科研经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准博士们除了尽可能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之外,不妨提前了解并联系自己所在领域的“大牛”导师,以及学习如何更好地“推荐”自己。

最后,希望所有在科研道路上奋斗的小伙伴们都能够找到愿意提携自己的“伯乐”,从而能够让自身的才华与能力得到施展。 (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1. Li, W., Aste, T., Caccioli, F. et al. Early coauthorship with top scientists predicts success in academic careers. Nat Commun 10, 5170 (201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