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终盘点:Cell杂志重磅级突破性研究成果
来源:本站原创 2019-12-27 21:54
时至岁末,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2019年三大国际著名杂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旧刊登了很多重磅级的研究研究,本文中小编就对2019年Cell杂志发表的亮点研究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36【1】Cell:60多年秘密终破解!科学家揭示哺乳动物DNA复制机制!Ji
时至岁末,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2019年三大国际著名杂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旧刊登了很多重磅级的研究研究,本文中小编就对2019年Cell杂志发表的亮点研究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源: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36
【1】Cell:60多年秘密终破解!科学家揭示哺乳动物DNA复制机制!
Jiao Sima, Abhijit Chakraborty, Vishnu Dileep, et al. Identifying cis Elements for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Mammalian DNA Replication, Cell,Febr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8.11.036
2019年1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哺乳动物细胞DNA复制的机制。文章中,D研究者揭示了DNA复制过程是如何被调节的,以及这对未来的遗传学研究意味着什么,研究人员发现DNA分子中存在着控制DNA复制的特定位点。
研究人员以尽可能最高的三维分辨率研究了DNA的单个片段,并且看到DNA分子上的三个序列经常相互接触。这些研究人员随后使用一种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同时移除这三个区域,他们发现,这三个区域一起是DNA复制的关键,移除这三个区域会导致DNA复制时间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转移到它的最后阶段。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在基因组中精确确定了调控染色质结构和DNA复制时间的特定DNA序列,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可能的模型,即DNA如何在细胞内折叠以及这些折叠模式如何影响遗传物质的功能。
Josh N. Vo, Marcin Cieslik, Yajia Zhang, et al. The Landscape of Circular RNA in Cancer Cell, 7 Febr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8.12.021
2019年2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多种癌症中的circRNA进行了编目并进行初步研究后发现,这些稳定的结构可能作为血液或尿液中的癌症生物标志物;circ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它们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而不是线性结构。
文章中,研究人员从800多个肿瘤样本中发现了circRNA,此外,他们还鉴定出几种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发现的circRNA,通过评估来自前列腺癌细胞的circRNA,他们发现这些circRNA比线性RNA更稳定。研究者表示,他们能够证实这些circRNA存在于尿液中并且来自前列腺癌的circRNA可被检测到,未来研究人员将探究这些circRNA作为尿液或血液中的癌症生物标志物。
【3】Cell:“一氧化氮”或有望成为肠道细菌与哺乳动物宿主之间的沟通桥梁
Puneet Seth, Paishiun N. Hsieh, Suhib Jamal, et al. Regulation of MicroRNA Machinery and Development by Interspecies S-Nitrosylation, Cell, 21 Febr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1.037
2019年2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描述了一种物种间的沟通方法,即细菌会分泌一种称为一氧化氮的特定分子,从而允许它们与宿主DNA进行沟通并控制宿主DNA,这提示着这两者之间的交谈可能广泛地影响人类健康。
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发现肠道细菌能够利用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氧化氮网络。一氧化氮以一种严格受到调控的方式(S-亚硝基化的过程)结合到人体蛋白上,这个过程受到破坏广泛地与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有关,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一氧化氮是肠道细菌与哺乳动物宿主进行沟通的一种通用机制。
【4】Cell:科学家鉴别出维持细胞基因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复机制
Kareem N. Mohni, Sarah R. Wessel, Runxiang Zhao, et al. HMCES Maintains Genome Integrity by Shielding Abasic Sites in Single-Strand DNA, Cell, 10 Jan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8.10.055
2019年3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来自范德堡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保持基因组完整性的新型DNA修复机制。研究者表示,这种机制是由一种名为HMCES的蛋白质所开启的,HMCES是此前研究者所鉴别出的200多种蛋白质家族的一种,这些蛋白质属于特殊分子机器的一员,其能在细胞分裂时帮助DNA进行复制。其中有些蛋白质是用于与DNA复制相关的功能,而包括HMCES在内的一些蛋白质则并未发现该功能。
研究者Cortez说道,每一种有机体中都有HMCES样的蛋白质,比如人类、细菌等;这项研究中我们剔除了细胞中的HMCES基因来寻找细胞复制中的问题,但研究者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即缺失HMCES的细胞依然能够正常进行分裂和DNA复制;当研究者利用损伤的DNA来挑战这些细胞时他们发现,HMCES对于维持细胞健康至关重要。如果一种药物能与细菌的HMCES蛋白相互作用,那么其或许就能够稳定DNA-蛋白质交联结构,并成为一种有用的抗生素;目前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深入研究这种修复机制并以其为靶点开发新型疾病疗法。
【5】Cell:重磅!科学家成功揭示人类2型大麻素受体的晶体结构
Xiaoting Li, Tian Hua, Kiran Vemuri,et al.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 Cell, 24 Jan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8.12.011
2019年3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人类2型大麻素受体的晶体结构,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治疗炎症、神经变性等疾病的新型药物,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2型大麻素受体的晶体结构与此前发现的1型大麻素受体结构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这两类受体是人类内源性大麻素的阴阳两面。
这两种名为CB1和CB2的大麻素受体属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CB1受体主要存在于机体神经系统中,其负责精神活性效应,而CB2受体则主要存在于机体免疫系统中,有研究表明,其实免疫疗法的主要靶点,同时也是治疗炎性和神经性疼痛疗法的主要靶点,研究者表示,阻断CB2的分子能够降低肿瘤的生长。如今研究揭示了CB1和CB2两种大麻素受体的晶体结构,后期我们将会设计出选择性的化合物来靶向作用其中一种受体,同时还会通过深入研究开发出能同时靶向两种受体的药物制剂。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Trento
【6】Cell: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揭示出数千种新型微生物物种
Edoardo Pasolli, Francesco Asnicar, Serena Manara,et al. Extensive Unexplored Human Microbiome Diversity Revealed by Over 150,000 Genomes from Metagenomes Spanning Age, Geography, and Lifestyle, Cell, 24 January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1.001
2019年3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意大利特兰托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创建出一个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人体中的细菌和古细菌目录。文章中,研究者鉴定出将近5000种微生物物种,重现了15.4万多个新重建的基因组,描述了在不同年龄、身体部位、生活方式和疾病中的人体微生物组。我们每个人都被数百种这样的微生物物种所定植。但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77%)在之前是未知的。
这些微生物物种中的很多都比较少见,但是一些微生物物种非常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人群中,对它们的发现是测试它们在自身免疫疾病、胃肠道疾病和肿瘤疾病中的潜在作用的起点。为了获得这些结果,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新获得的可公共访问的微生物组样本数据集,这些微生物组样本涵盖了不同地理、生活方式和年龄的人群,总体而言,研究者考虑了9428个已用一种称为宏基因组学的DNA测序技术研究过的人体微生物组样本。
Min Zhu, Tianshi Lu, Yuemeng Jia, et al. Somatic Mutations Increase Hepatic Clonal Fitness and Regeneration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Cell, 18 Apri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3.026
2019年4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对来自82名患者的患病肝脏样本进行外显子组测序,揭示出了人群中肝硬化中的复杂突变景观。研究者通过超深度测序鉴定出了PKD1、PPARGC1B、KMT2D和ARID1A基因发生的频发突变。
为了研究突变基因的功能影响,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合并的体内CRISPR筛选方法。与测序结果一致的是,对147个基因的检测再次表明Pkd1、Kmt2d和Arid1a的缺失促进了克隆扩增。在小鼠中,这些基因的条件性杂合缺失在组织损伤检测中也具有保肝作用。癌变前的体细胞突变通常从癌症的视角来观察,但是研究者证实,突变能够促进肝脏组织再生,而可能与癌症发生无关。
Ben Zhou, Johannes Kreuzer, Caroline Kumsta, et al.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Uncouples Elevated Autophagy and Lifespan Extension, Cell, 4 April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2.013
2019年4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线粒体通透性或能决定自噬对机体衰老的影响。研究者表示,由于线粒体通透性增加,自噬水平的增加意外地缩短了缺乏sgk-1的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在线虫sgk-1突变体中,不论是降低自噬水平,还是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都会恢复线虫的正常寿命。
遗传诱导的mPTP开放阻断了因热量限制或生殖系干细胞丧失导致的自噬依赖性寿命延长,鉴于肝脏特异性Sgk敲除小鼠表现出显著增强的肝细胞自噬、mPTP开放和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死亡,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通透性将自噬转化为哺乳动物中的一种破坏力量。因此,靶向线粒体通透性可能最大化自噬在衰老中的益处。
【9】Cell:科学家发现人类多能性创始人细胞 有望帮助理解肿瘤癌变的分子机制
Mio Nakanishi, Ryan R. Mitchell, Yannick D. Benoit, et al. Human Pluripotency Is Initiated and Preserved by a Unique Subset of Founder Cells, Cell, 2 May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3.013
2019年5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人类干细胞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细胞亚群,其似乎能发送信号促进周围细胞发育和生长。这种人类多能性创始人细胞(human pluripotent founder cells)及其鉴别细胞过程的发现或有望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癌变肿瘤的生长,以及人类干细胞如何制定决策来决定哪些细胞癌变。
研究人员表示,这类细胞似乎能作为干细胞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人物”,而干细胞生态系统则能维持并促进其它类型细胞的生长;这类人类多能干细胞拥有一套完全不同的基因,而且其会遵循不同的规则,并对不同类型的信号产生反应。人类多能干细胞被认为是万能细胞,其能分化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些创始人细胞似乎位于干细胞系统的顶端。研究人员花费了6年多时间从细胞水平上分析了此前被忽略的细胞类型,这些细胞形成于多能干细胞群落的边缘区域,在对这些细胞进行特性分析后,研究者们还观察到了其形成于成体细胞多能细胞重编程的最早期阶段。
Sandhya Bangaru, Shanshan Lang, Michael Schotsaert, et al. A Site of Vulnerability on the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Head Domain Trimer Interface, Cell, 16 May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4.011
2019年5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流感病毒蛋白不断变化的"头部"有一个意想不到的致命弱点,研究人员鉴定了一种自然产生的人类抗体的结构,这种抗体能识别并破坏病毒用来进入并感染细胞的部分血凝素(HA)蛋白;这种名为FluA-20的抗体会与HA蛋白球状头部的一个区域紧密结合,而这个区域只有很短的时间才会被抗体攻击。
在小鼠研究中,当动物接触四种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时,FluA-20可以预防感染或疾病,实验中使用的两种病毒H1N1和H5N1是第一类流感亚型,而另外两种病毒H3N2和H7N9属于第二类;目前的流感疫苗必须含有来自这两种亚型的病毒成分,才能引发匹配的抗体,一种能够产生针对两组病毒的强效抗体的单一疫苗可以提供广泛的预防流感的长久保护。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11】Cell:破解奥秘!母亲的免疫力是如何转移到婴儿机体中的?
Madeleine F. Jennewein, Ilona Goldfarb, Sepideh Dolatshahi, et al. Fc Glycan-Mediated Regulation of Placental Antibody Transfer, Cell, 27 June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5.044
2019年6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孕妇进行疫苗接种的免疫力传递给婴儿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开发更为有效的母源性疫苗。
为了帮助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有效区分敌我,母亲会通过胎盘来将抗体转移到胎儿体内,为了调查抗体从母体转移到胎儿机体中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名为系统血清学的新工具比较了来自母体和脐带中血液样本中抵御百日咳的抗体的数量和质量,脐带能够携带来自胎盘的血液、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进入胎儿体内。
研究者表示,胎盘会优先筛选并运输传递给婴儿抗体,这些抗体则会激活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而NK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元件;虽然新生儿体内多种重要的免疫细胞并没有成熟到足以提供有效的保护效力,但NK细胞是其生命最初几天里最为丰富和功能最强的免疫细胞。
【12】Cell:科学家鉴别出人类机体的保护性抗体 有望帮助开发新型有效的抗疟疾疫苗
Daniel G. W. Alanine, Doris Quinkert, Rasika Kumarasingha, et al. Human Antibodies that Slow Erythrocyte Invasion Potentiate Malaria-Neutralizing Antibodies, Cell, 27 June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5.025
2019年6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人类抗体,其或能抑制疟原虫进入血细胞中,相关研究或有望帮助开发出新型高效的疟疾疫苗。
研究者表示,当被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后,疟原虫首先会进入人类肝脏组织,随后就会移动到血液中,在宿主机体血液中疟原虫会每隔48小时复制10次,而这是引发感染的血液阶段,随后其就会让感染者致病,且有可能是致命性的。疟原虫携带一种名为RH5的蛋白质,其必须结合到血细胞中名为基础免疫球蛋白的人类蛋白上才能够对宿主进行感染,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阐明了哪种人类抗体能够有效阻断RH5与basigin的结合,从而阻断疟原虫通过血液来扩散。
最后研究者表示,阻止疟疾的关键是机体强大的免疫反应,所以每一种抗体都非常重要,下一步我们将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开发出改进型的RH5疫苗,来诱导更多有效的抗体产生,最终制造出更好的疫苗来有效预防疟疾的感染和传播。
【13】Cell:揭秘人类细胞如何对外部环境信号产生反应并加工处理
Asuka Inoue, Francesco Raimondi, Francois Marie Ngako Kadji, et al. Illuminating G-Protein-Coupling Selectivity of GPCRs, Cell,13 June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4.044
2019年7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新型的生物技术方法分析了人类细胞如何对外部信号产生反应并加工处理。文章中,研究者重点对G蛋白及其受体GPCRs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G蛋白是信号传输的介导子,而GPCRs则会诱发信号过程。
研究者表示,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GPCRs-G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还能够有效预测这两者的功能。所有的有机体均能对来自环境中的外部信号产生反应,在人类和其它动物中,这些信号能被细胞膜中的受体(与G蛋白进行偶联)检测到并加工处理,GPCRs是最大的跨膜受体家族,其能对大量细胞外的物理化学信号产生反应,并诱发细胞中的特殊过程,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与一种或多种G蛋白进行偶联,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对这些偶联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理解GPCRs-G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后期开发新型药物来治疗多种人类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Justin J. Cassidy, Sebastian M. Bernasek, Rachael Bakker, et al. Repressive Gene Regulation Synchronizes Development with Cellular Metabolism, Cell, 8 August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6.023
2019年7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将突变果蝇的代谢率降低50%,它们携带的很多突变的预期有害影响就从未表现出来,在通过实验测试这些果蝇的许多不同基因突变后,研究人员每次都发现了相同的结果。
研究者表示,当这些突变果蝇以正常的代谢率发育时,发育问题就出现,当降低它们的代谢率时,发育问题就会消失,它们发育得更慢,生长得更慢,但是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这或许就推翻了研究人员所知道的关于发育的一切模式。研究人员发现,具有较低代谢率的果蝇能够在不存在任何microRNA的情形下生存,这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这也许是这项研究最令人吃惊的发现。microRNA在调节基因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能控制机体的发育、生理和行为等。
【15】Cell:禁食有益新证据!禁食可减少炎症,改善慢性炎症性疾病
Stefan Jordan, Navpreet Tung, Maria Casanova-Acebes, et al. Dietary Intake Regulates the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Monocyte Pool, Cell, 22 August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7.050
2019年8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禁食或能减少炎症,改善慢性炎症性疾病,且并不会影响免疫系统对急性感染作出的反应。
通过对人类和小鼠免疫细胞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间歇性禁食可减少称为“单核细胞”的促炎细胞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在禁食期间,这些细胞进入“睡眠模式”并且比在进食的人群和小鼠中发现的单核细胞具有更低的炎性特性。研究者表示,单核细胞是高度炎症性的免疫细胞,可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并且由于人类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饮食习惯,它们在人体的血液循环中的数量增加了;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阐明禁食改善炎症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这或有望帮助开发出治疗许多人类疾病的新型预防性治疗策略。
图片来源:Yale University
【16】Cell:科学家成功筛选出开发新型癌症免疫疗法的关键靶点
Matthew B. Dong, Guangchuan Wang, Ryan D. Chow, et al. Systematic Immunotherapy Target Discovery Using Genome-Scale In Vivo CRISPR Screens in CD8 T Cells, Cell, 22 August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7.044
2019年9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对T细胞中2万个人类基因进行全基因组筛选,鉴别出了多个新型候选基因,其能促进机体免疫系统攻击多种类型的肿瘤。
研究者表示,很多免疫疗法都基于抑制PD1基因而开发,PD-1能抑制T细胞动员并攻击肿瘤细胞的能力,这些疗法明显提高了多种类型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比如黑色素瘤和肺癌等,然而即便在这些癌症中,也仅有30%-40%的患者对免疫疗法能产生反应,对于大多数癌症类型而言,患者的反应率在20%以下,某些恶性肿瘤患者的反应率甚至在10%以下。一旦我们消除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制动器”,杀伤性T细胞就会疯狂攻击机体的肿瘤;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筛选出的多个基因进行研究来评估其对多种类型肿瘤的影响效应,同时他们希望能够开发出有效抵御这些靶点的新型免疫疗法制剂。
【17】Cell:新发现!肠道菌群或有望帮助抑制甚至治疗人类轮状病毒感染!
Zhenda Shi, Jun Zou, Zhan Zhang, et al. 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Prevent and Cure Rotavirus Infection, Cell, 17 October 2019,doi:10.1016/j.cell.2019.09.028
2019年10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消化道中特殊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或能帮助抑制并治疗轮状病毒的感染,轮状病毒是一种引发儿童严重致死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文章中研究人员解释了轮状病毒引发某些人群严重致死性疾病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或有望帮助开发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性策略。
研究者表示,决定轮状病毒感染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肠道微生物是生活在肠道中的微生物的一个总称,其会影响宿主机体的细菌性感染,但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肠道菌群在影响病毒感染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发现,对轮状病毒感染耐受的主要因素就是一种名为分节丝状菌的微生物的存在,SFB能够减少轮状病毒的感染并通过促进上皮细胞的生长及被未感染的新细胞的移除来抵御轮状病毒的感染。相关研究结果或许也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抑制和治疗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是否肠道菌群能够帮助解释人类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易感性的差异。
【18】Cell:科学家阐明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分子机制 有望理解生命起源的奥秘
Ronghui Li, Cuiqing Zhong, Yang Yu, et al. Generation of Blastocyst-like Structure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Cell Cultures, Cell, 17 October 2019, doi:10.1016/j.cell.2019.09.029
2019年10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索尔克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从单个培养的细胞创造出了小鼠囊胚样结构,这一过程绕过了研究者对自然胚胎的需求。这些囊胚样结构拥有和天然胚泡相同的结构,其甚至能植入到子宫中,这或许就有望帮助研究人员研究人类机体发育、怀孕及不孕等健康问题。
文章中,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胚胎样和成体小鼠细胞培育出了囊胚样结构,将成体细胞置于化学溶液中就能刺激其转变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随后其就能分化称为几乎机体任何一种类型的组织。为了促进ips细胞转化称为囊胚样结构,研究人员将其置于特殊的培养物中,他们希望能够观察到在受精卵转变成囊胚前,细胞是如何开始形成与发育阶段类似的结构的。随后研究者将会利用基因编辑工具来理解囊培养结构中的遗传改变如何影响三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功能,其也能作为一种新型模型来帮助检测药物疗法的功效。
【19】Cell:重大进展!开发出比CAR-T细胞更安全、用途更广的cCAR-T细胞技术
Eytan Herzig, Kaman Chan Kim, Thomas A. Packard, et al. Attacking Latent HIV with convertibleCAR-T Cells, a Highly Adaptable Killing Platform, Cell, 31 October 2019, doi:10.1016/j.cell.2019.10.002
2019年10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格拉斯通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比CAR-T细胞更安全、用途更广泛的cCAR-T细胞技术。这种cCAR-T技术在多个治疗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景,特别是在抗击HIV方面,因为它可以用来缩小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期间HIV感染者体内持续存在的受感染细胞的库存量。
研究者表示,cCAR-T细胞技术使得将细胞毒性T细胞与任意数量的抗体组合使用成为可能,这种特征对于抵抗诸如HIV之类的病原体至关重要。这种灵活的技术将cCAR-T细胞一次性递送给患者,并让医生能够施用最适合治疗患者疾病的抗体或抗体混合物;它有潜力彻底引发CAR-T细胞系统变革。由于具有模块化特性,研究者表示,cCAR-T细胞将比传统的CAR-T细胞更安全,用途更广,并且易于进行外部控制。
Simon R. Foster, Alexander S. Hauser, Line Vedel, et al. Discovery of Human Signaling Systems: Pairing Peptides to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Cell, 31 October 2019, doi:10.1016/j.cell.2019.10.010
在所有被批准的药物中,有三分之一的药物都能够靶向作用相同的受体家族:GPCRs(G蛋白偶联受体),2019年11月,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研究报告中,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将能够激活GPCRs的肽类网络扩大了19%的比例;人类细胞的表面拥有多种多样的受体,很多分子和治疗性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来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学功能,GPCRs就是人类细胞最大且最重要的受体分子。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信号系统,即能被17种肽类配体所激活的5种GPCRs,从而将肽类-GPCR网络从348个扩展到了415个(19%的比例)。如今研究人员确定了能与27个肽类配体配对的5种GPCRs,这些所鉴别出的肽类配体的起源基因与多种疾病发生直接相关,比如遗传性、神经系统和肿瘤疾病等。研究者所鉴别出的信号系统或能作为潜在的治疗性靶点供临床研究使用,后期他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调查上述5种信号系统中每一种系统工作的机制及其如何影响人类机体的生理学特性。(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2019年终盘点正在进行!更多精彩盘点!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