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新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致病因子
来源:云南大学 2020-10-24 14:12
近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斌研究员团队的张林强博士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树鼩模型,该模型能展现从肝脏脂肪变性到肝炎、肝纤维化病程(Scientific Reports,2015;Biology Open,2016),该研究工作“S100A11 Promotes Liver Steatosis via FOXO1-Mediate
近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斌研究员团队的张林强博士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树鼩模型,该模型能展现从肝脏脂肪变性到肝炎、肝纤维化病程(Scientific Reports,2015;Biology Open,2016),该研究工作“S100A11 Promotes Liver Steatosis via FOXO1-Mediated Autophagy and Lipogenesis”于2020年10月16日发表于国际肝肠胃学领域知名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中心梁斌研究员、云南中医药大学邹晓菊教授、广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缪辉来教授以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吴英杰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张林强博士后、张治国博士和李成斌博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能量食物过多摄入和久坐少动生活方式日益普遍,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在全球人群范围内广泛流行,目前在中国成年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约为20-30%。
NAFLD包含一系列渐进性的病程,包括肝脏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等过程。一般而言,当肝脏组织中大于5%的肝细胞过多积累脂滴时的状态即为肝脏脂肪变性,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脂肪肝”。肝脏脂肪变性是NAFLD病程发展的第一阶段,该阶段往往是可逆的。因此如果能够在肝脏脂肪变性阶段实现早发现和病程逆转,那么可能会有效地阻止NAFLD的发展。虽然目前对脂肪肝的发病已经有诸多研究,但由于其病因的复杂性,目前人们尚未透彻地了解其发病机制。
梁斌团队此次研究,在树鼩模型基础上,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NAFLD不同阶段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筛选出钙结合蛋白S100A11的表达与疾病进程正相关。通过肝细胞系和小鼠的实验表明,高脂食物刺激引起肝脏S100A11的表达显着升高,继而上调肝脏脂质合成途径来促进脂肪积累、导致脂肪肝。机制探究揭示了当S100A11的表达被激活时,S100A11会竞争性的结合去乙酰化酶HDAC6,导致FOXO1的乙酰化水平升高,后者上调自噬途径进而促进CIDEC和DGAT2为主的脂质合成过程,导致脂肪肝。S100A11-HDAC6-FOXO1轴协同调节自噬和脂质合成途径为了解NAFLD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