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Biotechnology:抗体工程师的“强迫症”福音——让细胞自己做纯化,这波操作太巧妙了!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0-13 09:53
ProAla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为双特异性抗体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它所蕴含的设计哲学,为整个蛋白质工程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在现代生物医药中,抗体药物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从单克隆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的精准打击,到抗体药物偶联物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 的“生物导弹”,每一次进化都为疾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而近年来,一个更令人兴奋的概念:双特异性抗体 (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s),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科幻走向现实。想象一下,一个抗体分子,就像一个拥有两只不同功能手臂的“超级士兵”,一只手臂抓住癌细胞,另一只手臂则激活免疫T细胞前来歼灭,实现“借刀杀人”的巧妙战术。这便是双特异性抗体无穷的魅力所在。
然而,在这美好的愿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抗体工程师们头疼不已的巨大挑战:生产。一个标准的IgG型双特异性抗体 (bsIgG) 需要由两条不同的重链 (Heavy Chain, HC) 和两条不同的轻链 (Light Chain, LC) 组装而成。当这四条独立的肽链在细胞这个“工厂”里被同时生产时,一场混乱的“自由配对”随即上演。除了我们想要的那一种正确组合,还会产生多达九种“冒牌货”。这些副产物与我们的目标分子在大小和物理化学性质上都极为相似,分离它们就像在一堆真假难辨的孪生兄弟中找到唯一的目标,其纯化难度和成本之高,足以扼杀许多极具潜力的候选药物。
如何才能让细胞这位“生产工人”变得更“听话”,只生产我们想要的那一种完美抗体?10月7日,《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报道“Folding-mediated secretion of pure bispecific antibodies”,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颠覆性的答案。研究人员并非采用更复杂的“过滤”或“筛选”技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巧妙地利用了细胞自身一套与生俱来的“质量控制系统”,通过一个精巧的“设卡-通行”机制,成功诱导细胞只分泌我们想要的、结构正确的高纯度双特异性抗体。
十选一的豪赌:双抗生产为何如此“糟心”?
要理解这项新技术的巧妙之处,我们先来深入体会下双特异性抗体生产过程中的“灾难性”混乱。
一个标准的IgG抗体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构成,组装过程相对简单。而一个IgG样式的双特异性抗体,我们称之为bsIgG,则拥有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臂 (Fab),分别由重链1 (HC1) + 轻链1 (LC1) 和重链2 (HC2) + 轻链2 (LC2) 构成。这两条不同的重链再通过其Fc区域配对,形成一个完整的Y形结构。
当编码这四条链的基因被一同送入工程细胞(例如CHO细胞)进行表达时,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与组装机器就开始了工作。问题在于,这些机器并没有一个精确的“装配图”。
首先是重链与重链的配对。理论上,HC1和HC2应该配对形成一个异源二聚体 (heterodimer)。但它们也可能自说自话,HC1与另一个HC1配对,HC2与另一个HC2配对,形成两种我们不想要的同源二聚体 (homodimer)。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界开发出了著名的“旋钮入孔”(Knobs-into-holes, KIH) 技术及其他多种Fc端改造策略。通过在两条重链的接触面上引入空间互补的突变(一个“旋钮”突变,一个“孔”突变),可以极大地促进异源二聚体的形成,成功率相当高。
然而,这仅仅解决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在于重链与轻链的配对。HC1本应只与LC1结合,HC2也应只与LC2结合。但在细胞这个复杂的环境里,LC1可能会错误地与HC2结合,LC2也可能与HC1“私奔”。这种错配 (mispairing) 会产生功能异常甚至完全没有活性的抗体,更糟糕的是,它们还会与正确配对的抗体竞争重链,进一步降低目标产物的得率。
将这两个随机过程叠加起来,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正确的“HC1-HC2”异源二聚体,可能会错误地搭配上两条LC1、两条LC2,或者一条LC1和一条LC2。而不想要的“HC1-HC1”同源二聚体,也可能去抢夺LC1。最终,在细胞分泌到培养基里的蛋白质混合物中,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一款完美组装的bsIgG,可能只占不到10%。其余90%以上都是结构相似、性质相近的“残次品”。用传统的层析纯化方法分离它们,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这使得双特异性抗体,尤其是bsIgG的早期筛选和后期开发都困难重重。
反其道而行之:从“强制配对”到“主动设卡”
面对这一困局,过去的研究思路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正确配对。比如通过在正确的HC和LC的界面上引入电荷互补或独特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它们结合的特异性,比如著名的CrossMAb技术。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往往需要针对每一对抗体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优化,通用性有限。
而该研究团队则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普适性的解题思路: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利用细胞本身的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细胞内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胞器,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它是蛋白质合成、折叠和组装的主要车间。为了确保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都是结构正确、功能正常的“合格产品”,内质网拥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QC) 系统。这个系统里最重要的“质检员”之一,就是伴侣蛋白 (chaperone protein),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 (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 BiP)。
BiP的工作职责非常明确:它会在内质网里四处巡逻,一旦发现没有正确折叠的蛋白质,就会立刻上前“抱住”它,阻止它离开内质网。只有当这个蛋白质完成了正确的折叠和组装,BiP才会松手放行,允许它进入后续的分泌途径。
抗体的组装过程就深受这个系统的调控。研究早已发现,抗体的重链自身并不能很好地折叠,尤其是其包含可变区和第一个恒定区 (CH1) 的Fab部分。新合成的重链会迅速被BiP抓住,处于一种未折叠的被扣押状态。此时,它的“天命伴侣”,正确的轻链,出现了。轻链与重链的CH1结构域结合,这个结合事件就像一把钥匙插入锁芯,会诱导重链的CH1结构域发生正确的折叠。折叠完成后,BiP识别的未折叠区域消失,于是它便松开手。至此,一个正确组装的Fab臂才算完成,并获得了离开内质网的“通行证”。
研究人员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由轻链诱导的重链折叠 (LC-induced HC folding)”过程,正是大自然赋予的一个完美的控制点。如果,我们能人为地将这个控制点上的“锁”变得更难打开,再给正确的轻链配上一把“万能钥匙”,会发生什么?
ProAla的“双刃剑”:一步“自毁”,一步“拯救”
基于上述情况,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巧妙的分子改造策略,他们称之为 ProAla。这个名字来源于其核心操作:将一个关键的脯氨酸 (Proline, Pro) 突变成丙氨酸 (Alanine, Ala)。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动,却同时扮演了“自毁”和“拯救”的双重角色。
第一步:人为制造“折叠缺陷”,主动“设卡”
蛋白质的折叠是一个熵减的、需要克服能量壁垒的过程。脯氨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氨基酸,它的侧链形成了一个环,限制了肽链的柔性。更重要的是,脯氨酸前面的肽键可以在两种构象——顺式 (cis) 和反式 (trans) 之间缓慢转换,这一过程往往是整个蛋白质折叠的限速步骤。
研究人员发现,在抗体重链的CH1结构域的第151位(P151)以及CH3结构域的第374位(P374),都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对折叠至关重要的脯氨酸。他们大胆地将这个脯氨酸突变成了丙氨酸 (P151A / P374A)。丙氨酸的结构简单,无法实现脯氨酸那样的顺反异构。这一改变,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域的折叠能垒,相当于人为地给这条肽链制造了一个严重的“先天性折叠缺陷”。
这个“缺陷”有多严重?研究人员通过圆二色谱 (Circular Dichroism, CD) 技术检测了突变蛋白的二级结构。CD谱图显示,天然的CH1结构域本身就具有很多无规卷曲,结构并不稳定,而引入P151A突变后,其无规卷曲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变得更加“松散”。对于结构更为稳定的CH3结构域,天然状态下呈现典型的β-折叠片层结构,而引入P374A突变后,其β-折叠含量显著下降。这有力地证明了ProAla突变确实破坏了蛋白结构域的自身折叠能力。
这样一来,携带ProAla突变的重链,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与错误的轻链/重链结合,都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来克服这个巨大的折叠障碍。因此,它们将永远处于一种“未折叠”的状态,被内质网的“质检员”BiP牢牢地扣押住,无法被分泌出去。一个坚固的“关卡”就这样被设立了。
第二步:设计“专属通行证”,精准“拯救”
仅仅“设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为正确组装的抗体提供一张“专属通行证”。这张通行证,就是通过界面工程改造带来的额外结合能。
研究人员在正确的重链-轻链配对以及重链-重链配对的界面上,引入了额外的、能够增强相互作用的互补性突变。
对于HC-LC配对:以该研究中的bsIgG-7设计为例,研究人员在HC1的CH1区域引入了带正电的赖氨酸突变 (L145K),同时在LC1的CL区域引入了带负电的天冬氨酸突变 (S131D),利用电荷吸引力增强这对“官配”的亲和力。而在另一对抗体臂上,他们也做了类似的设计。
对于HC-HC配对:他们将ProAla突变 (P374A) 与经典的“旋钮入孔”或电荷互补技术相结合。比如,在一个重链的CH3上引入正电荷 (L368K/F405K),在另一个上引入负电荷 (S364D/K409D)。
现在,整个逻辑链条变得清晰起来:当携带ProAla突变的重链HC1遇到了它正确的伴侣LC1时,由于界面工程带来的强大亲和力,二者结合时释放出的能量,足以补偿ProAla突变造成的折叠能量损失,从而“强行”将CH1结构域推过折叠能垒,使其正确折叠。同样,当两条经过工程改造的重链HC1和HC2相遇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驱动携带P374A突变的CH3结构域完成折叠。
只有当所有的部件(HC1, LC1, HC2, LC2)都以正确的方式组装在一起时,整个bsIgG分子才能完全折叠成天然构象,摆脱所有BiP的束缚,最终获得“通行证”,被顺利分泌到细胞外。任何一种错配或未组装的单链,都会因为折叠缺陷而被BiP扣押在内质网,最终可能被降解。通过这一系列“设卡-拯救”的巧妙操作,细胞这个原本混乱的工厂,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高度智能的“纯化车间”,它只会将100%正确组装的“正品”送到我们手中。
眼见为实:当细胞开始“无情”地自我纯化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验证了ProAla策略的有效性和其背后的机制。
ProAla策略的惊人纯度
他们首先检验了ProAla策略在bsIgG生产中的实际效果。结果令人振奋:采用全套ProAla设计的bsIgG-7,未经任何纯化,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抗体,通过体积排阻色谱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分析,单体纯度高达96%。此外,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 对其组分进行精确分析,目标bsIgG的比例超过了98%!这意味着细胞几乎只分泌了我们想要的那一种分子。
为了证明ProAla在促进重链异源二聚化方面的优越性,研究人员做了一项非常直观的对比实验。他们设置了不同的重链质粒转染比例(从4:1到1:4),来模拟细胞内两条重链表达水平不均衡的常见情况。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观察分泌的产物:对于仅使用电荷排斥技术(未加ProAla突变)的对照组,只有在两条重链表达水平接近1:1时,异源二聚体的比例才较高。一旦比例失衡,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大量不想要的同源二聚体。而对于ProAla组(电荷排斥 + P374A突变),无论两条重链的表达比例如何失衡,最终分泌到培养基里的几乎只有一种产物:清晰、纯净的异源二聚体条带!质谱分析确认,其目标产物的纯度在绝大多数比例下都超过99%。
这一结果有力地证明了ProAla系统强大的稳健性,它不再要求研究人员去费力地调整各个组分的表达量,极大地简化了实验操作。
“质检员”BiP的铁证
ProAla策略的核心机制是利用BiP扣押未折叠的蛋白。为了证实这一点,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键的免疫共沉淀 (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 实验。他们给重链都加上了一个小标签 (FLAG-tag),这样就可以用特异性抗体把细胞内的所有重链都“抓”出来,然后检测有多少BiP蛋白跟着一起被“抓”了出来。结果发现,当单独表达携带ProAla突变的半抗体时,这些半抗体在细胞内大量积累,并且与大量的BiP蛋白紧密结合。与此同时,细胞外几乎检测不到这些半抗体的分泌。作为对比,单独表达使用传统KIH技术的半抗体时,它们与BiP的结合要弱得多,并且有相当一部分被“泄漏”分泌到了细胞外。这个实验如同一场“现场抓捕”,直接证明了ProAla突变的肽链确实因为无法正确折叠而被BiP扣押在内质网,从而阻止了“残次品”的外流。
最终产品的“质量检测报告”
一个成功的技术,不仅要保证纯度,更要保证最终产品的功能完好无损。研究人员对ProAla bsIgG进行了全方位的“质量检测”:
在结构方面,他们成功解析了ProAla Fab和ProAla Fc的X射线晶体结构。结果显示,其整体三维结构与天然抗体几乎一模一样。Fab部分的结构与天然Fab的均方根偏差 (r.m.s.d) 仅为0.95 Å,Fc部分也高度相似。这说明ProAla抗体最终折叠成了正确的构象。
在功能方面,他们构建了一款靶向CD3和HER2的ProAla bsIgG,并与通过传统方法生产的相同抗体进行了功能对比。无论是与T细胞的结合能力,还是与HER2阳性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二者都表现出几乎相同的活性。在最关键的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实验中,ProAla bsIgG的细胞毒性与对照抗体完全一致。
在成药性方面,研究人员还评估了其稳定性与药代动力学特性。虽然其热稳定性略低于天然抗体,但它在100 mg/mL的高浓度下依然能保持极好的稳定性。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显示,其半衰期(约10.5天)与传统的KIH bsIgG(约12.9天)也处于同一水平。
ProAla技术不仅能生产出超高纯度的双特异性抗体,而且这些抗体在结构、功能和基本的成药性上,都与通过传统复杂工艺获得的产品别无二致。
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ProAla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为双特异性抗体的生产提供了一个更优的解决方案。它所蕴含的设计哲学,为整个蛋白质工程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ProAla并非仅仅是一两个氨基酸的突变,而是一种可被广泛应用的设计原则:通过主动引入一个巨大的折叠能垒来阻止非特异性组装,再通过设计高亲和力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提供克服该能垒的能量,从而实现由正确组装驱动的蛋白质折叠与分泌。
这一“折叠介导的分泌 (Folding-mediated secretion)”逻辑,具备推广到其他复杂多亚基蛋白体系的巨大潜力。无论是多链条的激素、复杂的酶复合体,还是其他需要精确组装才能发挥功能的蛋白质机器,都有可能借鉴ProAla的思路,将生产和纯化的难题交由细胞自己解决。
对于药物研发而言,ProAla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双特异性抗体之所以潜力巨大,正是因为其组合的无限可能性。然而,传统的生产瓶颈使得大规模、高通量的bsIgG筛选变得异常困难。而ProAla技术则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研究人员现在可以轻松地在一次实验中平行表达上百种不同的ProAla bsIgG,然后直接取细胞上清液进行活性测试,因为他们知道上清液里的几乎都是纯净的目标产物。这将极大地加速新型、高效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发现进程。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项工作是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和谐共舞的典范。它没有选择用蛮力去对抗细胞内的随机性,而是深刻理解并巧妙地“驾驭”了细胞亿万年进化而来的质量控制系统。这是一种从纯粹的体外工程向更高维度的“细胞内工程”的范式转变。在未来,我们或许能“教会”细胞做更多更复杂的事情,让这个微小的生命单元,成为我们手中最高效、最精密的生物制造工厂。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