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失灵=心脏亮红灯?JAMA 子刊实锤:65岁以上人群需警惕,这是冠心病 2 年高风险警报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1-11 13:44
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嗅觉失灵或是冠心病风险的“隐形警报”。
当我们谈论心脑血管健康时,血压、血脂、血糖往往是常规监测指标,但你是否想过,鼻子的嗅觉功能也可能成为预测心脏健康的 “隐形警报”?据统计,冠心病是全球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而在 65 岁以上人群中,约四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长期以来,嗅觉退化被视为衰老的自然现象,未引起足够重视。
然而近日,发表在《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上题为 “Olfac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大规模追踪研究证实,嗅觉减退与冠心病风险升高密切相关,尤其在随访初期,嗅觉严重减退者的患病风险近乎翻倍。
这项研究数据源自 “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社区研究(ARIC)”,研究团队对 5142 名平均年龄 75.4 岁的美国社区老人进行了长达 9.6 年的追踪(中位随访 8.4 年)。这些参与者在研究起始时均无冠心病病史,且接受了标准化的 12 项 Sniffin’ Sticks 气味辨识测试——通过闻 12 种常见气味并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最终根据得分分为嗅觉良好(11-12 分)、中度减退(9-10 分)和严重减退(0-8 分)三组。在随访期间,共记录到 280 例经严格判定的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5.4%)。

进一步分析显示,嗅觉功能与冠心病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且这种关联呈现出鲜明的 “时效性”:与嗅觉良好者相比,嗅觉严重减退者在随访第 2 年时的冠心病校正风险比(aRR)达 2.06(95% CI:1.04-4.53),风险近乎翻倍;第 4 年时风险仍高达 2.02(95% CI:1.27-3.29);第 6 年时降至 1.59(95% CI:1.13-2.35);到第 8 年时风险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aRR=1.22,95% CI:0.88-1.70),至第 9.6 年时更是接近无差异(aRR=1.08,95% CI:0.78-1.44)。值得注意的是,中度嗅觉减退者与冠心病的关联虽弱于严重减退者,但呈现出完全一致的时间衰减模式,提示嗅觉功能的任何下降都值得关注。
这种随时间递减的关联模式,恰恰揭示了嗅觉作为健康预警指标的独特价值。研究者分析,背后可能存在多重病理机制:首先,嗅觉减退可能是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信号——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动脉斑块形成等问题会影响脑部嗅球的血液供应,进而损害嗅觉功能;其次,全身性炎症状态可能同时攻击嗅觉神经与血管内皮,既导致嗅觉失灵,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此外,嗅觉减退还可能通过影响营养摄入(无法感知食物气味导致食欲下降)、诱发抑郁或减少身体活动等间接途径,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重要的是,研究通过调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吸烟状态、体重指数、糖尿病、血压、血脂、肾功能、衰弱程度等多种混杂因素,并进行亚组分析(年龄、性别、种族)和敏感性验证,结果均保持稳健,排除了大部分干扰因素的影响。
这项研究的亮点在于,首次在大规模人群中明确了单一嗅觉测试对冠心病短期风险的预测价值。对于临床实践而言,这一发现提供了实用的健康管理思路:鉴于嗅觉测试简便、无创且成本低,可考虑将其纳入老年人年度健康筛查项目;对于筛查中发现嗅觉减退的人群,应加强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监测与管理,必要时进行颈动脉超声等进一步检查;同时可建立耳鼻喉科与心内科的协作转诊机制,让嗅觉异常者及时获得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
健康预警往往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嗅觉这一看似普通的感官功能,竟能成为心脏健康的 “风向标”。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中长辈出现不明原因的嗅觉下降 —— 比如闻不到饭菜香、花香,且无法用感冒、鼻炎等常见原因解释时,不妨多留个心眼。尤其是对于已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主动进行基础风险评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更好地守护心脏健康。(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Keran W. Chamberlin, Chenxi Li, Anna Kucharska-Newton, et al. Olfact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2025). DOI:10.1001/jamaoto.2025.3740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