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音乐吗?你觉得它必不可少 or 是噪音?Tre Cogn Sci 解析为什么有人听演唱会流泪,有人只觉得吵闹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08-21 13:16
为什么有人天生对音乐无感?大脑里的“音乐奖赏线路”是怎么接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关乎音乐——它可能藏着人类对所有快乐来源的底层逻辑。
最近刷到一条热搜:“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续命水,一半是奶茶,一半是歌单”。评论区里吵翻了天——有人说 “耳机里的世界是第二人生”,也有人耿直吐槽 “演唱会全场嗨翻,我只觉得耳膜疼,这正常吗?”
其实,这种“对音乐冷热不均”的现象,早就被科学家盯上了。过去我们总觉得,对奖赏的敏感度是 “一荣俱荣” 的:爱吃甜食的人可能也爱买包,对社交热情的人大概率也爱追剧。但最新研究狠狠打了这个想法的脸 —— 有些健康人明明对美食、金钱、社交照单全收,唯独对音乐“免疫”,甚至觉得听音乐会像喝白开水一样寡淡。这就是 “特定音乐快感缺失”,也是这篇研究最抓人的亮点:它证明了奖赏敏感度不是 “一刀切”,而是像手机 APP 权限管理一样,能“单独关闭音乐权限”。
这篇发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的综述,就带着我们扒开了这个“不爱音乐”的秘密:为什么有人天生对音乐无感?大脑里的“音乐奖赏线路”是怎么接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关乎音乐——它可能藏着人类对所有快乐来源的底层逻辑。
实验对象
音乐超敏感组(Hyperhedonia):听歌能起鸡皮疙瘩,音乐会能哭到脱水,BMRQ 得分超 87 分(占比约 25%);
音乐无感组(Anhedonia):听歌像完成任务,从没有 “好听哭了” 的体验,得分低于 65 分(占比约 10%);
中间组:不好不坏,偶尔觉得某首歌不错。
感知缺陷型:不是不爱,是听不懂(比如分不清跑调,类似 “乐盲”);
全局奖赏缺陷型:对啥都没兴趣,不光是音乐;
特定音乐快感缺失型:最特殊的一群——能听懂音乐(知道好不好听),对钱、美食、社交也有正常欲望,唯独对音乐毫无感觉。
实验流程:问卷、脑扫描、生理监测,全方位扫描
1. 问卷筛查:用 BMRQ 评估音乐奖赏的五个维度(想听歌的冲动、音乐引发的情绪、用音乐调节心情的能力、跟着音乐动的快感、音乐带来的社交连接),再用其他问卷排除全局奖赏缺陷(比如 Physical Anhedonia Scale)和音乐感知问题(比如蒙特利尔乐盲测试)。
2. 行为与生理测试:让受试者听自己 “应该喜欢” 的歌(比如给音乐迷听他们的本命曲,给特定无感者听大众爆款),同时测心率、皮肤电(情绪激动时会变高),还要记录他们是否起鸡皮疙瘩、能否选出 “最喜欢的片段”。
3. 脑成像扫描:重头戏来了。研究者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看大家听歌时的脑区活动,重点盯两个区域:负责听觉处理的 “右颞上回(STG)” 和负责奖赏的 “伏隔核(NAcc,大脑的快乐中心)”,还要看这两个区域的 “沟通情况”(功能性连接)。
对音乐奖励的敏感度分布
实验结果:原来 “不爱音乐”,是大脑线路没接好
经过一系列研究,结果颠覆了很多常识:
BMRQ 的魔力:这套问卷真能精准预测行为。比如 “音乐寻求” 维度得分高的人,疫情封锁期间会疯狂找新歌听;“社交奖赏” 维度高的人,更爱参加线上演唱会;而靠音乐调节心情的人,会特意找励志歌曲对抗抑郁。
特定音乐快感缺失者的 “脑区对话” 出了问题:正如图 2D 所示,当所有人都在听音乐时,音乐迷的 “右颞上回(STG,处理听觉信息)” 和 “伏隔核(NAcc,产生快乐)” 像在打视频电话,信号超强;而特定无感者的这两个脑区像断了网,几乎零交流。但神奇的是,当给他们钱时,NAcc 的反应和正常人一样 —— 说明快乐中心没坏,只是音乐信号传不过去。
不是听觉不行,也不是快乐中心不行,是 “路由器” 坏了:特定无感者的听觉脑区(STG)活动正常(能听懂音乐),快乐中心(NAcc)对金钱反应正常(能感受到其他快乐),但连接两者的 “线路”(尤其是经过眶额皮层 OFC 的那条)出了问题。就像快递站(STG)和家(NAcc)都正常,但中间的路塌了,音乐这份 “快乐快递” 送不到。
基因也掺了一脚:双胞胎研究发现,音乐奖赏敏感度的差异,54% 和基因有关,其中 70% 的基因影响是独立的 —— 也就是说,有专门管 “音乐快乐” 的基因,和管 “吃饭快乐”“赚钱快乐” 的基因不是一回事。
小结
这些结果告诉我们:快乐不是 “一键开启”,而是 “专线连接”。
对音乐来说,这条专线是“听觉脑区→眶额皮层→快乐中心”。如果这条线断了,那再好听的歌也不会引发共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能跟着音乐跳舞(靠的是另一条 “运动 - 听觉” 线路,特定无感者这条线可能没断),却感受不到音乐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这个逻辑可能适用于所有快乐。比如食物奖赏的专线可能是 “味觉脑区→岛叶→快乐中心”,社交奖赏的专线可能是 “面孔识别脑区→杏仁核→快乐中心”。如果某条专线出问题,就会出现“只对 A 快乐,对 B 无感”的情况。(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Ernest Mas-Herrero,Robert J. Zatorre,Josep Marco-Pallarés.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o specific rewards through music,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25). DOI:10.1016/j.tics.2025.06.01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