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社会交往的相关性调节两可生物运动知觉
来源:心理所 2021-05-23 15:51
作为社会动物,人类需要对面向方向有更好的知觉加工能力。例如,即使在没有面部信息的情况下,只从生物体的运动中,我们也能判断出这个人面向哪边,哪怕这些动作仅仅是由一些运动点来表现的(Bertenthal & Pinto,1994)。然而,当面向方向的信息是两可的时候,比如将下图的光点人面向或背向人们呈现,那么不管正面反面,得到的刺激是一样的。这种模糊的刺
作为社会动物,人类需要对面向方向有更好的知觉加工能力。例如,即使在没有面部信息的情况下,只从生物体的运动中,我们也能判断出这个人面向哪边,哪怕这些动作仅仅是由一些运动点来表现的(Bertenthal & Pinto,1994)。
然而,当面向方向的信息是两可的时候,比如将下图的光点人面向或背向人们呈现,那么不管正面反面,得到的刺激是一样的。这种模糊的刺激,人们把它看成面向和背向的概率是不是一半一半呢?其实并不是。研究发现,多数人更易看成是面向自己的。
这种面向偏好是如何产生的?较多研究从感觉层面(Schouten et al., 2011;Takahashi et al., 2011)和认知层面(Heenan & Troje, 2014)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然而,认知层面的证据存在一些冲突。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鲍敏研究组和蒋毅研究组合作研究,提出了新的猜想:面向我们的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价值更高,意义更大,因而进化的力量使我们的知觉系统优先知觉到面向我们的人,使我们能够尽快对社交场景做出回应,避免由于将其错认成背向我们所造成的损失。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可以推测,如果一个人与社会交往的相关性越高,那么我们越容易把他/她看成是面向自己的。因此,研究人员操纵与了与社交密切相关的三个因素——距离、大小和速度,来验证这一假设。一个人离我们越近,越可能与我们发生社会互动。一个人越大,他可能造成的社交后果越严重。一个人走得越快,留给我们反应的时间越短。
为了增加研究的生态效度,研究人员使用投影仪将刺激投在一面墙壁上,并让被试站立观看,尽可能模拟真实生活中我们观看一个人的场景。通过调节一些透视线索或调整播放速度,分别制造出近中远、大中小、快中慢条件的刺激。此外,为了探究得到的效应是否特异于生物性的运动,科研人员还采用了一种两可的非生物运动刺激——滚动圆柱体来作为控制刺激。
研究结果验证了之前提到的猜想:当刺激越近、越大、越快时,被试越容易将这个人看成是面向自己的。然而,研究发现在“距离”和“大小”两个因素上,圆柱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而在“大小”这个因素上,生物运动与非生物运动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说明生物运动的结果至少有部分是受到其社会属性的调节,而非完全由低级因素导致。
根据错误控制理论,人们的知觉会朝向代价最小的方向进化。因此,为了避免漏报面向的生物体所造成的损失,人们的知觉系统可能对面向知觉赋予更高的优先级。该研究说明了对生物运动知觉并不单单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而是受到社会认知的调节的。该研究也为两可知觉中高级认知因素的解释提供了新证据。(生物谷Bioon.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