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推进氧还平衡与重大疾病新诊疗策略系列专题研讨会在沪启动

  1. 新诊疗体系

来源:生物谷 2020-07-20 10:46

为推进建立氧还医学新诊疗体系,推动现代医学和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实现氧还平衡香山科学会议的目标,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上海自由基医学专委会,会同华师大自由基医学中心(筹)于近日启动氧还医学先导攻关项目专题系列研讨会。首期举办“重大疾病与氧还诊疗技术”专题(包括研究能用于测定临床病人的体液、呼气的氧化还原指标等检测和诊治技术)。这也是继自由基医学氧还平衡香山科学会议
为推进建立氧还医学新诊疗体系,推动现代医学和健康事业创新发展,实现氧还平衡香山科学会议的目标,发扬科学创新精神,上海自由基医学专委会,会同华东师大自由基医学中心(筹)于近日启动氧还医学先导攻关项目专题系列研讨会。首期举办“重大疾病与氧还诊疗检测技术”专题(包括研究能用于测定临床病人的体液、呼气的氧化还原指标等检测和诊治技术)。

这也是继自由基医学氧还平衡香山科学会议,我国这领域科学家再次把期盼目光汇聚在基础与临床专家携手联合攻关焦点上。会议集我国这领域各学科精英参会讨论,除了由上海共建单位的基础和临床专家参加(华师大,复旦大学及各附属医院,华东理工大学),还有上海地区的其他高校及医疗和科研机构专家(包括海军医科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同济医科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及外地专家包括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徐州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会议以现场与视频结合方式展开,旨在通过交流凝聚共识,促进各学科进一步交叉和融合协作,并围绕专题方向对氧还诊疗技术疑难瓶颈攻关策略、关键切入点,及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作深入探讨,也为以后立大项组织联合攻关作铺垫准备。

钱旭红院士致辞

会议伊始,共同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代表学校领导致欢迎辞,钱教授提到香山会议后,华东师范大学正在筹建自由基医学中心,并以开放形式,与我国自由基医学精英专家,共同建设一个氧还医学的开放型研究平台,在平台建立初期,华东师范大学“健康+”基金拟对设立的自由基医学氧还研究专项课题予以支持,确保中心科研工作重点朝大目标方向推进。他希望通过研讨能够指导确立有转化临床应用前景的先导课题及其能聚焦专题的研究方向。


刘珊林教授做主题报告

会议主持人、我国自由基医学学科领域资深专家和创始人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刘珊林教授在会上首先做主题报告,他指出这是新冠疫情期在华师大召开的中心筹备启动会后又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即启动召开多学科联合攻关重大疾病氧还诊疗瓶颈的专题系列研讨会。

会上重点介绍了一些重大疾病包括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发展与氧还状态失衡关联的病因机制,及相关一些研究动态,进而提出当前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对个体氧还状态的准确界定必要性,及尽早建立可用于临床的氧还诊疗技术的紧迫性。他指出目前待解决的一些诊疗技术瓶颈包括“氧化损伤程度指标标准化”,“氧还状态和氧还平衡阈值量化界定”,“氧还指标与临床病症关联研究”以及“检验技术简便、精准和智能化”四个方面,并提出筹建氧还研究平台,开展学科交叉性大项目的前期研究有必要先聚焦确立有转化临床应用前景的先导攻关课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我国磁共振及量子物理专家杜江峰院士在会上以“微观磁共振谱学与成像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为主题,报告了他的团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他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可直接检测自由基的ESR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而介绍从单分子到单细胞再到病理组织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展望能够发展基于钻石探针的微观量子磁共振技术。

我国微流控技术著名专家,浙江大学微流控研究所所长方群教授介绍了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他提到了顺序操作液滴阵列系统能够实现皮升级液滴生成,有望成为一种通用化微量液体操纵、分析和筛选的平台以及进行微量样品前处理的理想工具,除了可应用于药物筛选、也可用于临床检验等多个领域。他指出该技术可在微芯片上加工微通道网络,通过对通道内微流体进行操控便可完成整个化验室的功能,包括采样、进样、预处理、反应、分离、检验等。展示了微流控技术结合氧还诊疗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的广泛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宋元林主任结合针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经验,以“新冠病毒的临床问题及氧还诊疗技术的应用需求”为主题,介绍了呼吸系统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以及COVID-19与氧化应激和炎症风暴有关的治疗方法,他指出一些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如支气管扩张,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抗氧化治疗,即通过氧还干预可使肺部病理状态发生逆转。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院田阳教授介绍了脑氧化应激的多尺度测量手段,她指出发展高效可靠的活体、细胞层次获取信号的新方法仍然是解析分子机制的瓶颈,同时如何获取活体中化学物质的直接信息仍然具有极大地挑战。田教授团队利用活体探针可靠性高、选择性好、长程稳定,对大鼠脑组织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取动态数据,并取得了大的突破。

香港大学著名女科学家杨丹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报告中介绍了不同活性氧化合物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荧光标记探针,她表示活性氧化合物的荧光标记探针是一种可用于疾病诊断和药物开发的分子传感器,能够实现只需少量的患者样本就可以进行全面的代谢物分析,同时基于ROS探针的诊断试剂盒有机会应用于临床。她介绍与香港玛丽医院的合作项目,将氧化还原探针应用于呼气检测,能够实现非侵入性肺功能评估。展示氧还探针在临床新诊疗策略中所具诱人的应用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陈坚主任结合临床多年积累的经验以“自由基医学氧还理论在消化科的临床转化”为主题,围绕“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与检测防治”,“NO呼气检测与炎症肠”以及“脂质过氧化与结直肠癌的铁死亡诱导”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坏死、凋亡或自噬的调控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在肿瘤治疗领域有前景,尤其适用于某些标准化疗难以奏效的耐药肿瘤”,陈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利用氧还理论,“需加强对铁死亡的不同诱导剂量以及详细分子机制的研究,以便将其尽早应用到抗肿瘤的临床实践中。”

徐州医科大学齐素华教授以“氧化-还原型生物标志物在临床检测诊断中的应用”为主题,通过视频连线介绍了其课题组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合作的研究成果,她表示过氧亚硝基诱导线粒体自噬介导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化学荧光标记探针如FP49等,对中风后生成的过氧化物第一时间进行检测,同时在临床上,黄芩苷/甘草酸通过抑制过氧亚硝基信号通路而减少中风溶栓治疗中血脑屏障和出血转化。齐教授提到了未来研究计划,运用氧还理论,充分发挥院科合一优势,基于临床研究的基础,积极致力于临床氧还转化的应用。

来自北京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的杨靖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加入会议讨论,在会上杨教授介绍了氧化还原指纹质谱技术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他指出蛋白质半胱氨酸残基是氧还作用的主要靶标,半胱氨酸巯基的氧还转换介导蛋白质功能的可逆调控,通过蛋白质巯基氧还形态的化学选择性探针标记,可将其转化为用于位点定位与可定量的质谱信号,该项技术可为氧还生物学研究提供全景式、可定量信息,有望为重大疾病氧还诊断提供“指标性”参考,为临床氧还干预治疗发现“可药靶”。此外,对于如何定义生理氧化修饰平衡的指标与范围,他提到氧还节律的调控机制和定量表征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各位专家认真听取报告积极讨论

还有来自中国航天员中心的曲丽娜研究员就氧化还原指标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及其在航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讨交流。

主持人刘珊林教授最后作会议总结,表示“与会专家对氧还诊疗技术在重大疾病精准防治中的重要意义有基本共识”,认为本次会议体现了多学科、高层次的特点,基础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从交流中也说明采用多学科交叉和融合联合攻关有望突破氧还诊疗技术上的应用瓶颈,他介绍了下一步针对诊疗检测技术的先导项目课题拟组织攻关的切入点、利用现有检测方法结合微流控、探针等技术,提出拓展氧还诊疗新技术的一些设想和建议。最后呼吁参会各学科专家能进一步携手合作,为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医学氧还新诊疗体系,为“健康中国”和造福人类事业共同努力。会后专家们自发对接开展热烈讨论,认为这是一个高水平的研讨会,会议报告也充分展示了通过学科交叉拓展氧还诊疗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并将给临床医学提供崭新的诊疗思路和策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