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团队揭示助“癌王”新生血管的关键靶点!
来源:奇点糕 2023-07-26 13:41
这项由我国学者开展的研究,揭示了BICC1对胰腺癌中VEGF非依赖性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以BICC1或LCN2作为胰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新靶点,希望后续研究也能紧锣密鼓继续下去。
新生血管形成,是各种癌症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招数,要命的“癌中之王”——胰腺癌也不例外。科学家和医生们很早就开始探索用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即靶向VEGF的大分子单抗和小分子TKIs来抗击胰腺癌,但却基本都铩羽而归[1]。
是新生血管对胰腺癌不重要吗?大概率不是,既往的失败或许说明,胰腺癌还有不依赖VEGF的新生血管途径。我国学者近期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就揭穿了胰腺癌的“小把戏”。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郝继辉、常安涛及刘静团队发现,在胰腺癌中普遍过表达的RNA结合蛋白BICC1,可通过与脂质运载蛋白LCN2的mRNA结合上调其表达,并进一步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因子CXCL1产生,以此介导非VEGF依赖性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BICC1/LCN2调节轴有望成为胰腺癌治疗新策略[2]。
论文首页截图
此前科学界对BICC1在癌症中的作用所知并不多,只有一些初步研究显示,BICC1与胃癌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口腔癌细胞凋亡等现象有关[3-4],但它在胰腺癌中是否有重要意义还是未知数。
郝继辉教授团队能首次揭示BICC1的关键作用,则得益于研究独特的出发点:研究者们希望从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找到在胰腺癌中特异性异常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且涉及肿瘤新生血管进程的基因,如果有基因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那它们就可能参与了胰腺癌对VEGF靶向药的耐药。
在170多个胰腺癌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中,只有BICC1等三个基因符合全部三条标准,且只有BICC1的临床意义不明确。研究者们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胰腺癌中的BICC1 mRNA水平远高于其它癌种,且与肿瘤体积、局部淋巴结受累、TNM分期和患者总生存期(OS)均显著相关,那就得赶紧研究它了。
BICC1在胰腺癌中特异性高表达,且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
研究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也显示,BICC1高表达细胞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更高,使小鼠胰腺癌细胞系高表达BICC1后也可观察到类似情况,敲除BICC1(使用shRNA)则会使小鼠胰腺癌的MVD明显下降。
而在敲除BICC1后,胰腺癌肿瘤体积也随之缩小,且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未明显减弱,说明BICC1介导的促新生血管形成对胰腺癌体积增大有重要意义;实验还显示,BICC1的作用不受抗VEGFA单抗处理影响,因此是非VEGF通路依赖性的。
BICC1可介导非VEGF通路依赖性的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为阐明BICC1介导胰腺癌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者们又分析了敲除BICC1后胰腺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筛选出了LCN2和CXCL1两个编码分泌蛋白的基因,它们的过表达都可逆转因敲除BICC1导致的胰腺癌MVD下降和体积缩小,也就是说LCN2和CXCL1都可能参与了BICC1介导的促新生血管形成。
接下来研究者们确认,CXCL1是直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效应因子,而LCN2则通过参与BICC1-LCN2调节轴起间接调控作用,具体机制是这样的:作为RNA结合蛋白,BICC1可与胰腺癌细胞中LCN2 mRNA的3’非编码区结合以增强其稳定性,由此上调LCN2表达。
增多的LCN2则会与其受体24p3R结合,并直接磷酸化JAK2以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使胰腺癌细胞生成更多CXCL1,最终介导新生血管形成。靶向LCN2或是干预这条调节通路最具可行性的方法(目前尚无针对BICC1的抑制剂药物),因胰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LCN2表达相差达8-10倍。
BICC1-LCN2-CXCL1调节轴概况
初步实验显示,在BICC1高表达的胰腺癌类器官模型中,抗LCN2单抗可与吉西他滨协同增效,进一步增强后者的促血管正常化和抑癌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联合靶向VEGF通路的贝伐珠单抗,还能进一步放大治疗效应,看来同时靶向VEGF依赖性/非依赖性的新生血管形成,才有望掐住胰腺癌的“命门”。
抗LCN2单抗、吉西他滨与贝伐珠单抗的潜在抗癌“Combo”
总而言之,这项由我国学者开展的研究,揭示了BICC1对胰腺癌中VEGF非依赖性新生血管形成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以BICC1或LCN2作为胰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新靶点,希望后续研究也能紧锣密鼓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Zhang Z, Ji S, Zhang B, et al. Role of angiogenesis in pancreatic 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J].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18, 108: 1135-1140.
[2]Huang C, Li H, Xu Y, et al. BICC1 drives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by inducing VEGF-independent angiogenesis[J].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3, 8: 271.
[3]Zhao R, Peng C, Song C, et al. BICC1 as a novel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gastric cancer correlating with immune infiltrates[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20, 87: 106828.
[4]Wang H, Guo Y, Mi N, et al. miR-101-3p and miR-199b-5p promote cell apoptosis in oral cancer by targeting BICC1[J].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bes, 2020, 52: 10156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