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重磅:“无药可救”的致命罕见脑病,终于迎来治疗方法!
来源:学术经纬 2025-07-14 09:29
通过骨髓移植替换具有缺陷的小胶质细胞,可有效阻止ALSP疾病进展。在小鼠模型和人类ALSP患者中,这种策略成功阻止了疾病进一步恶化,为目前“无药可治”的致命神经系统疾病带来新希望。
大脑每天要处理众多复杂信息,并时刻根据环境发出关键的指令。为了保证大脑功能灵活运转,各类神经元的紧密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小胶质细胞执行着“保卫”工作,为神经元的健康运作保驾护航。小胶质细胞承担着清理代谢废物、杀灭入侵病菌、修复受损神经等各类任务,当它们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引起一种名为ALSP的特殊罕见疾病。
ALSP全称为“成人起病的脑白质病伴轴索球样变和色素胶质细胞”,主要由CSF1R基因突变所致,少数病例与AARS2基因突变有关。这种罕见疾病的患者,通常在40岁左右运动、语言能力和记忆力会快速衰退,确诊后的平均生存期只有3~6年。医学界目前对ALSP几乎束手无策,没有策略能帮助患者延缓病情进展。
根据论文介绍,ALSP的核心问题在于CSF1R基因突变后会导致小胶质细胞数量减少以及严重功能紊乱。仅剩的小胶质细胞不仅消极怠工,有些还会释放毒素分子对其他神经细胞造成破坏。
由于ALSP非常罕见,过去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早期使用的CSF1R基因敲除小鼠无法准确模拟人类患者的病理特征。例如,某些模型的小胶质细胞数量不减反增,而另一些则完全缺失小胶质细胞,均与真实病情不符。
为解决没有合适动物模型的难题,研究团队分析了全球ALSP患者的基因突变数据,最终锁定两个最常见的CSF1R突变位点(I794T和E633K)。随后,他们培育出携带相应突变的小鼠,成功复现了ALSP的关键特征,包括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减少约70%;产生脑白质损伤、髓鞘破坏;表现出运动协调障碍以及认知衰退。
早在数年前,彭勃团队提出小胶质细胞替换策略(Mr BMT),并在小鼠实验中实现高效替换。该策略先使用药物清除病变的小胶质细胞,然后移植健康供体的骨髓细胞。最终,骨髓细胞会分化为正常的小胶质细胞,完成替换。
根据在全新的ALSP小鼠模型测试结果,Mr BMT的替换效率超过90%。治疗后,小鼠的神经病理特征明显改善,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显著恢复。除了Mr BMT,研究团队还提出了基于外周血细胞移植的Mr PB技术和直接局部小胶质细胞精准移植的Mr MT技术。
研究发现,由于ALSP患者本身的CSF1R突变削弱了原有小胶质细胞的竞争力,骨髓移植后无需额外干预即可实现高效替换。这一发现意味着,Mr BMT技术有望直接用于ALSP治疗,能大幅降低转化应用的难度。
基于动物实验的积极结果,研究团队招募了8名ALSP患者参与临床研究。他们都通过Mr BMT策略,接受了健康供体的骨髓移植,并在术后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随访。根据长期观察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小胶质细胞代谢活性提升、脑萎缩停止进展并且运动、语言和认知功能趋于稳定,部分指标甚至有所恢复。
总体来看,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两年内,病情没有进一步进展。这些结果表明这种曾经“无药可治”的疾病,有望迎来一种有效控制疾病进展的疗法。目前,团队正在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替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他们也在继续探索该策略在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帮助更多疾病类型的患者。
参考资料:[1] Microglia replacement halts the progression of microgliopathy in mice and humans.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r101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