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Medicine: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吴浩团队合作发现糖尿病防治多管齐下效果更佳

来源: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2025-04-09 09:59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代谢物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为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4月8日,《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吴浩团队与瑞典哥德堡大学Fredrik Bäckhed团队的联合研究成果“Microbiome–metabolome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glucose control and responses to lifestyle changes”。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代谢物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为综合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片

 

研究团队通过对瑞典人群的临床表型、饮食结构、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系统鉴定并发现了500余种与血糖紊乱及胰岛素抵抗密切关联的小分子代谢物,其中近200种与个体间肠道菌群差异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代谢物中超过50%已知同时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为深入探索代谢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研究人员进一步结合两个临床干预队列发现,饮食与运动干预对糖尿病相关代谢物呈现差异化调节模式:既有共通又有不同之处,但协同作用明显——可共同逆转约65.9%的异常代谢物。因此,最有效的代谢疾病防治方案需要饮食、运动、甚至是药物或益生菌等多维度干预的协同配合。

 

图片

图示:主要研究思路及分析策略

 

这项研究延续了该团队2020年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研究:与健康对照相比,糖尿病前期患者肠道菌群已发生显著改变,且与血糖尤其是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紊乱程度正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本研究中,进一步锁定了参与糖尿病发生的关键菌群代谢物,并评估了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靶向调控肠道菌群的可行性。

研究团队此前已发现特定菌群代谢物——咪唑丙酸——能够通过激活mTORC1信号通路诱导胰岛素抵抗 (Cell 2018),为肠道菌群失衡与糖尿病发病的因果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有意思的是,该代谢物在中国人群中的血液浓度显著高于瑞典人群(约3倍)(EMBO Mol Med 2023),这一差异恰好与中国(11.2%)和瑞典(4.7%)的糖尿病患病率比例相吻合,为解析中国人群糖尿病高发风险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外,他们的其他系列糖尿病合作研究揭示肠道菌群不仅能增强一线降糖药二甲双胍的疗效(Nature Medicine 2017),还可以通过与饮食相互作用快速降低肝脏脂肪(Cell Metabolism 2018),因此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望成为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新策略。

 

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吴浩与瑞典哥德堡大学Fredrik Bäckhed教授共同领衔完成。Bäckhed教授同时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复旦微生物组中心客座教授。吴浩课题组博士后吕博敏、研究生支露倩和柳鑫燕、华山医院邵怡凯博士及Bäckhed课题组三位成员也参与了数据分析;关键菌群代谢物在上海体育大学王茹教授牵头建设的运动员队列及UKtwins中也得到了验证。该研究获得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A0806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0582)、上海市“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二期)”重大专项(2023SHZDZX02)等支持,并得到了复旦大学微生物组中心赵国屏院士的学术指导。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642-6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