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R:乳腺癌细胞,太会装了!科学家发现,乳腺癌细胞会表达免疫标志物模拟免疫细胞,增强增殖与生存能力

来源:奇点糕 2025-11-11 10:15

他们发现,一部分乳腺癌细胞竟然表达典型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蛋白,如CD45、CD69等,并借助这种“伪装”行为增强自身在应激条件下的生存与增殖能力,进而推动肿瘤进展。

伪装敌军,是惯用的突围计策。

肿瘤细胞也学会了这招,伪装成免疫细胞进行潜逃。

在近日发表于Cancer Research的研究中,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Lisa M. Coussens及其团队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验证了“肿瘤免疫拟态”这一概念。他们发现,一部分乳腺癌细胞竟然表达典型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蛋白,如CD45、CD69等,并借助这种“伪装”行为增强自身在应激条件下的生存与增殖能力,进而推动肿瘤进展。

论文首页截图

乳腺癌的恶性进展不仅源于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更与其惊人的“可塑性”密切相关。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可通过“去分化”获得干细胞样特性,进而增强其侵袭、转移和治疗抵抗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肿瘤细胞甚至能够模仿其他细胞类型,如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乃至神经元,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逃避免疫攻击。

为识破肿瘤细胞的“伪装”,研究者从公共数据库和内部样本中整合70例人乳腺癌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并开发了一套不依赖于聚类位置的细胞状态识别流程。通过筛选表达上皮标志物(如KRT14、KRT18、KRT19)并具有拷贝数变异的细胞,他们成功捕获了那些“不走寻常路”的肿瘤上皮细胞。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细胞中有一小群(平均<5%)高度异质性的亚群,竟表达23种本应在免疫细胞中出现的表面受体基因,包括CD3、CD14、CD45、CD68、CD69、CD74等。研究人员将这群细胞命名为“免疫拟态细胞”。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细胞不仅高表达去分化相关基因,还富集NFκB信号通路和增殖相关特征,且在高级别、三阴性乳腺癌中更为常见。

为确认这些发现并非技术假象,研究者通过比较CD45阳性与阴性肿瘤细胞的拷贝数变异模式,证实这些细胞确实来源于肿瘤上皮,而非免疫细胞污染。此外,在健康乳腺组织的减容术样本中也发现类似的免疫拟态现象,尤其是在高体重指数患者中更为显著,提示这种状态可能在乳腺癌发生早期就已存在。

接下来,研究团队通过多重免疫组化技术在58例人乳腺癌组织样本中验证了上皮细胞表达CD69蛋白的现象。尽管CD69阳性细胞比例不高,但在超过半数的肿瘤中均可检测到,且在化疗后样本中更为常见,提示其可能与治疗压力下的适应性反应有关。

为进一步探索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者在10种人源和小鼠源乳腺癌细胞系中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确认了CD45、CD69等免疫标志物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给予紫杉醇、多柔比星等化疗药物或血清剥夺等应激刺激后,侵袭性细胞系(如MDA-MB-231、4T1)中CD69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上升,且这些细胞同时高表达增殖标志物Ki67,说明它们在逆境中仍保持增殖能力。

为直接验证CD69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CRISPR激活系统在MDA-MB-231细胞中内源性过表达CD69,发现其在低密度培养和软琼脂实验中形成更大克隆,并在小鼠模型中加速早期肿瘤生长和转移灶扩张。相反,在MMTV-PyMT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敲除CD69基因则显著延缓肿瘤的早期生长速度,降低了总体肿瘤负荷。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揭示了乳腺癌细胞通过“免疫拟态”获得恶性表型的新机制。这类细胞在应激条件下高表达CD69等免疫标志物,并借助NFκB等信号通路增强自身增殖与存活能力,从而在化疗、转移等恶劣环境中“蒙混过关”,推动疾病进展。

未来,针对CD69等免疫拟态标志物的检测或许能成为患者分层、疗效预测的新工具;而靶向这类“伪装”细胞则可能为克服化疗耐药、抑制早期复发提供新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8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重磅论文便描述过肿瘤细胞的免疫伪装计划。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染色体高度不稳定会主动激活基因组中的炎症相关通路,使其表现出免疫细胞的特点并获得转移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肿瘤细胞进行免疫逃逸,甚至有可能偷偷跟着免疫细胞潜入感染部位进行发展新的大本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