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研究揭示孤儿受体GPR119识别配体的分子机制

来源:上海药物所 2022-08-18 13:47

该研究首次报道孤儿受体GPR119偏好性结合LPC的分子机制,提出部分具有“自激活”活性的受体或是结合了未知配体而导致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谢欣,联合临港实验室研究员蒋轶,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lysophosphatidylcholines as activating ligands for orphan receptor GPR119)。研究发现,在不加任何外源配体的情况下,GPR119能结合细胞膜中的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s,LPC)并被其激活,解释了一些受体的所谓“自激活”现象其实是由未知内源配体导致。研究剖析了GPR119与临床阶段小分子候选药物APD668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并阐明了受体偶联下游Gs信号蛋白的分子机制。 

为了探索GPR119的结构,研究从昆虫细胞中表达纯化了人源GPR119受体和Gs蛋白三聚体的复合物样品,并在未加入小分子配体的情况下解析了GPR119与Gs蛋白的复合物结构,分辨率为3.1埃。结构观察发现,受体的配体结合口袋存在一个狭长的小分子配体密度。为了鉴定该小分子的种类,研究将复合物样品进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小分子密度属于具有单链疏水性尾部的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研究进一步在细胞水平验证了不同种类溶血磷脂对GPR119的激活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溶血磷脂对GPR119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

GPR119的配体结合口袋可以分为两部分——疏水和亲水口袋。其中,疏水口袋贯穿于胞外区和受体中央位置,主要与LPC的疏水性尾部结合;而亲水口袋向胞外区延伸,主要与LPC的亲水性头部结合。GPR119的口袋呈狭长状,在受体中央部位形成一个开口,使得配体结合口袋和细胞膜进行连通。而这个开口的形成与GPR119的跨膜螺旋5(TM5)独特的结构有关。在GPR119的TM5中间位置(5x50)附近,GPR119的氨基酸序列从结构上呈现出与其他Class A GPCR相比交错一位的特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开口结构。此开口结构既为较长的单链磷脂提供了结合空间,又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配体入口。借助分子对接的手段,研究认为该开口附近可能构成别构调节剂的结合位点,并探讨了具有控制食欲作用的多糖类天然产物Gordonoside F与该别构位点的潜在结合方式。    

为了探究高亲和力配体、临床候选小分子药物与GPR119的结合机制,科研人员分析了代表性激动剂APD668与GPR119复合物的结构,分辨率为2.8埃。研究显示,APD668较为刚性的结构骨架主要占据GPR119的疏水口袋,且与该口袋中的氨基酸形成了更强的相互作用,提供配体较高的亲和力。此外,研究表明,GPR119的激活开关(Toggle Switch)残基W2386.48呈现与其他受体不同的偏转方式,且在该残基附近发现一个水分子与周围残基形成氢键,稳定了受体的激活构象。

该研究首次报道孤儿受体GPR119偏好性结合LPC的分子机制,提出部分具有“自激活”活性的受体或是结合了未知配体而导致的观点;首次阐释了GPR119与内源性配体LPC以及临床候选小分子药物APD668的结构,揭示了GPR119被小分子激活的结构基础;发现了GPR119独特的结构特征和潜在的别构调节剂的结合位点,为靶向GPR119的代谢性疾病药物开发奠定了重要结构基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