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线虫端粒酶 RNA 玩“隐身”!20 年遗传谜题破解:藏进生殖基因内含子“搭车”传后代,抗衰老有新靶点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0-28 13:32

实验表明,在缺乏terc-1的线虫中,端粒每一代都会变短,在15代之内,这些线虫就会灭绝。将terc-1插入到在生殖细胞中表达的其他基因的内含子中,培育出的线虫则拥有正常的端粒,并且没有灭绝。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 “保护帽”,就像鞋带末端的塑料头,每次细胞分裂都会缩短一点——体细胞端粒变短会引发皱纹、细胞衰老,而生殖细胞靠端粒酶 “修复” 端粒,才能让后代拥有完整的染色体。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端粒酶里,有个关键的 RNA 模板(由 TERC 基因编码),可在线虫身上,科学家找了 20 年都没发现独立的 TERC 基因,却偏偏能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这个 “矛盾” 成了遗传学界的未解之谜,直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 Hiroki Shibuya 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新研究,才揭开真相:线虫的端粒酶 RNA 根本没 “独立门户”,而是躲在另一个基因的 “废弃片段” 里,靠 “搭便车” 精准定位到生殖细胞,确保物种代代相传。

为了找到这个 “隐身的 RNA”,研究团队先给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做了基因改造——让端粒酶的催化亚基(FLAG-TRT-1)过量表达,这样就能通过增强交联免疫沉淀(eCLIP)技术,捕捉到和它结合的 RNA。

结果在一堆数据里,他们发现所有信号都集中在一个叫 nmy-2 的基因的第 2 个内含子里——这个基因本身编码非肌肉肌球蛋白 II,在生殖细胞中高度活跃。团队把这个隐藏的 RNA 命名为 terc-1,它不仅有和线虫端粒 DNA(5′-(TTAGGC) n-3′)互补的模板序列(5′-UAAGCCUAAG-3′),还能和 TRT-1 紧密结合,完美扮演端粒酶 RNA 的角色。

更有意思的是 terc-1 的 “生存策略”。通常基因里的内含子会在蛋白质合成时被剪掉丢弃,但 terc-1 却把这个 “废弃过程” 变成了自己的 “成熟之路”:它先跟着 nmy-2 的前体 mRNA 一起被剪接出来,然后加上多聚腺苷酸尾巴,最后靠核 RNA 外切体(由 CRN-3 等蛋白组成)修剪成成熟的 343 核苷酸长度。这个过程和其他动物的端粒酶 RNA 完全不同,比如人类的 TERC 靠 PARN 和 TOE1 蛋白加工,而线虫走了一条 “借用宿主基因加工机器” 的捷径。

为了验证 terc-1 的作用,团队用 CRISPR 做了两个突变体:一个完全删除 terc-1terc-1null),另一个只删模板序列(terc-1Δtemp)。结果很明显:这两种线虫的端粒每代都在缩短,速度和端粒酶催化亚基突变(trt-1)的线虫一样快,到 11-15 代就会彻底不育灭绝。而如果把 terc-1 插入到其他生殖细胞高表达基因(比如 pgl-1)的内含子里,线虫的端粒能恢复正常长度,也能一直繁殖;可要是插入到只在皮肤、肌肉等体细胞活跃的基因里,线虫还是会因为端粒缩短而灭绝。这说明 terc-1 “搭车” 不是随机的,而是精准选择生殖细胞基因,确保只在需要修复端粒的地方发挥作用。

更意外的是,这种 “内含子搭车” 机制不是秀丽隐杆线虫独有的。研究团队在另外两种线虫(布氏隐杆线虫 C. briggsae、日本隐杆线虫 C. japonica)的 nmy-2 同源基因内含子里,也找到了类似的端粒酶 RNA 序列——虽然整体序列差异大,但关键结构(比如 CR4/5 结构域、H/ACA 盒)都保留了,甚至还有线虫特有的 “neP 茎” 结构。这意味着这种策略可能在线虫进化中一直被保留,是一种节省基因组空间、精准调控的 “聪明办法”。

和人类端粒酶 RNA 相比,terc-1 还有个特别之处:它没有其他真核生物常见的 “假结结构”(这个结构对端粒酶的逆转录活性很重要),却靠独特的 5′端折叠实现了功能。团队通过 SHAPE-MaP 和 DMS-MaPseq 技术分析,发现 terc-1 的 H/ACA 盒会和异染蛋白复合物(由 DKC-1、NOLA-3 等组成)以及 TCAB-1 蛋白结合,这些蛋白不仅帮它稳定结构,还能把它送到生殖细胞的核仁里,而那里正是端粒酶工作的 “车间”。

这个发现不仅破解了 20 年的遗传谜题,还为抗衰老和再生医学打开了新思路。过去我们调控端粒酶,都是直接针对 TERC 或催化亚基,容易在体细胞引发异常(比如癌症)。而线虫的机制提示,或许可以通过调控 “宿主基因” 来精准控制端粒酶,比如在生殖细胞中增强 nmy-2 这类基因的表达,就能间接提升 terc-1 的水平,保护后代端粒;而在体细胞中,不用刻意干预,因为 terc-1 本就不会在那里 “搭车”。Shibuya 团队也推测,这种 “内含子隐藏非编码 RNA” 的策略可能很普遍,比如其他和生殖、衰老相关的 RNA,或许也藏在类似的 “角落” 里,等待被发现。

“端粒酶 RNA 藏在别人的基因里,就像把重要工具放在刚好需要它的抽屉里,既不占地方,又不会放错位置。”Shibuya 说。这个看似 “偷懒” 的进化选择,其实是线虫应对生存压力的精妙设计。而它给人类的启示,或许就是:抗衰老不必 “硬来”,顺着生物自身的调控逻辑,可能会找到更安全的方案。(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Yutaka Takeda et al, Nematode telomerase RNA hitchhikes on introns of germline–up-regulated genes,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s777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