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细胞里的“自燃”脂肪?改写教科书的能量消耗新法则!

来源:生物探索 2025-09-24 11:49

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BCAA代谢紊乱可能影响了其下游产物mmBCFA的合成,进而削弱了这条重要的能量消耗通路,导致能量更容易储存而非耗散。

当我们谈论减肥或维持健康体重时,总会提及:“管住嘴,迈开腿”。这背后的逻辑是能量守恒:摄入的能量减去消耗的能量,剩下的便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然而,人体这部精密机器的能量账本,远比这个简单的加减法复杂。除了运动消耗,我们身体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能量“泄洪口”——产热(thermogenesis),即将能量直接转化为热量散发掉。

长期以来,这个领域的明星分子是线粒体(mitochondria)中的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它被视为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这个“燃脂组织”的核心引擎。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始终困扰着代谢领域:为什么敲除了UCP1基因的小鼠,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变得极度肥胖?这暗示着,在UCP1之外,必然存在着另一套神秘的能量消耗机制。

9月17日,《Nature》的研究报道“Peroxisomal metabolism of branched fatty acids regulates energy homeostasis”,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研究团队将目光从拥挤的线粒体“发电厂”移开,投向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胞器,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他们发现了一条由特殊脂肪酸驱动的、独立于UCP1的全新产热通路。这不仅完美解释了前述谜题,更可能为对抗肥胖和相关代谢疾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寒冷中的蛛丝马迹:线粒体“Plan B”的线索指向何方?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环境中,我们的身体为了维持体温,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这是一种通过肌肉收缩产热的方式。但更高效的产热方式,发生在我们的棕色脂肪组织中。这些富含线粒体的特殊脂肪,就像一个个微型供暖锅炉,持续不断地燃烧脂肪,释放热量。

UCP1的作用,就像是给这个锅炉开了一个“旁路阀”。正常情况下,线粒体燃烧燃料(如脂肪酸)产生的能量,会用来合成ATP(三磷酸腺苷),这是细胞的通用“能量货币”。而UCP1则能让这个过程“解偶联”,能量不再用来合成ATP,而是直接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是一种高效的产热机制,对于新生儿和冬眠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当研究人员构建了完全不表达UCP1的基因敲除小鼠时,一个意外的现象出现了。这些小鼠虽然在低温下瑟瑟发抖,体温维持能力很差,但在正常饮食下,它们的体重并未失控。这强烈暗示,身体启动了一套“补偿方案”或“B计划”。

该研究正是从这里开始深入。他们首先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将正常小鼠和UCP1敲除小鼠分别饲养在舒适的恒温环境(30°C)和模拟寒冷的低温环境(4°C)中。通过分析小鼠棕色脂肪中的基因表达变化,他们试图找到在寒冷刺激下,尤其是UCP1缺席时,哪些基因会“挺身而出”。

结果令人眼前一亮。一张基因表达热图清晰地显示,在低温刺激下,两组小鼠棕色脂肪中与过氧化物酶体相关的基因活性都显著上调。过氧化物酶体是细胞内一个不起眼的“处理车间”,负责分解一些线粒体处理不了的“硬骨头”,比如极长链脂肪酸(very long-chain fatty acids)和一些结构特殊的支链脂肪酸(branched-chain fatty acids, BCFA)。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UCP1敲除小鼠中,这种上调反应来得更为猛烈。其中,一个名为酰基辅酶A氧化酶2(acyl-CoA oxidase 2, ACOX2)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在UCP1敲除小鼠的棕色脂肪中,经寒冷刺激后出现了惊人的飙升。蛋白质层面也证实了这一点,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寒冷使得ACOX2蛋白的含量,尤其是在UCP1敲除鼠的棕色脂肪中,急剧增加。

这个发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ACOX2是过氧化物酶体中执行脂肪酸β-氧化(β-oxidation)的关键酶,这个过程同样消耗氧气,但与线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过氧化物酶体的β-氧化不产生ATP,其化学能主要以热的形式耗散。

一个在UCP1缺失时被代偿性地急剧激活、且其生理功能本身就伴随产热的分子,ACOX2无疑成为了解开UCP1独立产热之谜的最大嫌疑人。研究人员的直觉告诉他们,线索已经出现,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顺藤摸瓜,揭示ACOX2背后的秘密。

神秘燃料与它的“守门人”:揭秘mmBCFA与ACOX2

锁定了关键嫌疑人ACOX2,下一个问题自然是:它在“燃烧”什么燃料?教科书上记载,ACOX2主要负责处理一种名为2-甲基支链脂肪酸的物质,这种脂肪酸在常规饮食和细胞培养基中含量稀少。研究人员推测,在活跃的棕色脂肪细胞中,ACOX2一定有更重要且来源更丰富的“客户”。

为了找到这个神秘的底物,他们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反向推理”策略。如果ACOX2是分解某种物质的关键酶,那么一旦让ACOX2“罢工”,这种物质就应该会在细胞内大量堆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在体外培养的棕色脂肪细胞中敲低了ACOX2的表达。

随后,他们运用质谱技术对细胞内的脂肪酸进行了全面扫描。正如预期的那样,一类特殊的脂肪酸:单甲基支链脂肪酸(monomethyl branched-chain fatty acids, mmBCFA)的含量出现了选择性的、显著的升高。例如,iso-C15:0和iso-C17:0等mmBCFA的水平,在ACOX2被抑制的细胞中成倍增长,而其他普通的直链脂肪酸(straight chain fatty acids, StCFA)如棕榈酸(C16:0)则几乎不受影响。

这个结果极具说服力。它表明,mmBCFA正是ACOX2在棕色脂肪细胞中主要的内源性底物。这些脂肪酸的特点是在碳链的倒数第二位(iso构型)或倒数第三位(ante-iso构型)带有一个甲基侧链,它们主要由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如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代谢而来。

在正常细胞中,mmBCFA的稳态水平相对较低,这并非因为它们合成得少,恰恰暗示了它们正在被以极高的速率合成并被同样迅速地分解,一种高周转率(high turnover rate)的状态,这本身就是能量消耗过程的一个典型特征。

为了进一步验证ACOX2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正向实验”。他们在棕色脂肪细胞中过表达ACOX2。结果与敲低实验完全相反:细胞内的mmBCFA水平显著下降。更有趣的是,当他们给这些过表达ACOX2的细胞“喂食”mmBCFA(例如iso-C17:0)时,细胞的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CR),一个衡量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速率的关键指标,也随之大幅提升。这种耗氧率的增加,甚至在抑制了线粒体ATP合成的条件下依然存在,这有力地证明了ACOX2介导的mmBCFA氧化是一个独立于线粒体ATP合成的耗能过程。

至此,一幅清晰的图景浮现出来:ACOX2就像一个严苛的“守门人”,专门负责处理和分解mmBCFA这种特殊的燃料。这个分解过程发生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它消耗氧气,不产生ATP,而是直接释放热量。这套机制,完美契合了UCP1独立产热通路所需具备的所有特征。

创造与毁灭的悖论:一个为产热而生的“无效循环”

如果说ACOX2负责“毁灭”mmBCFA以产热,那么,这些mmBCFA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能量消耗的另一面必然是能量的投入。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脂肪酸的合成。

细胞内合成脂肪酸的总工程师是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N)。令人惊讶的是,数据显示,在寒冷刺激下,不仅ACOX2的表达上调,FASN的表达也同样显著增加。无论是在小鼠的棕色脂肪(BAT)还是可诱导产热的白色脂肪(iWAT)中,低温都驱动了FASN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提升。

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细胞为什么要同时加速一种分子的合成(由FASN驱动)和分解(由ACOX2驱动)?这就像是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从能量储存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然而,在生物学中,看似“浪费”的循环,往往服务于更高级的目标。这种同时进行合成与分解的代谢途径,被称为“无效循环”(futile cycle)。但对于产热而言,它一点也不“无效”,反而极其高效。

让我们来算一笔能量账:

1. 合成(创造):FASN利用来自葡萄糖和支链氨基酸的原料,合成一分子mmBCFA。这个过程极其耗能,需要消耗大量的ATP和NADPH(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载体)。

2. 分解(毁灭):合成的mmBCFA被ACOX2在过氧化物酶体中氧化分解。这个过程不产生ATP,而是将储存在mmBCFA化学键中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两者结合,就构成了一个将ATP化学能高效转化为热能的循环。身体通过这个循环,主动地“烧掉”ATP来为自己供暖。

为了证实这个循环真实存在且在空间上协同,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FASN在细胞内的定位。通常认为FASN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然而,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他们观察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当棕色脂肪细胞受到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刺激后,大量的FASN蛋白会移动到过氧化物酶体的周围,并与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物PMP70出现显著的共定位(colocalization)。换句话说,在产热需求下,“制造工厂”(FASN)主动搬到了“焚化炉”(以ACOX2为核心的过氧化物酶体)的旁边。这种空间上的紧密偶联,为这个“产热循环”的快速高效运作提供了物理基础。

为了验证这个循环的生理意义,研究人员在棕色脂肪中特异性地敲除了FASN。结果,这些小鼠的耐寒能力显著下降,在4°C环境中体温迅速降低。同时,它们响应产热刺激时的能量消耗也远低于正常小鼠。这表明,mmBCFA的合成步骤,是这条产热通路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个发现是该研究的核心。它揭示了一个前所未见的、由FASN的合成作用与ACOX2的分解作用在过氧化物酶体上构成的底物循环(substrate cycle)。这个循环以消耗ATP为代价,驱动了持续的热量产生,是独立于UCP1的全新产热引擎。

从细胞到生命体:过氧化物酶体路径的生理学力量

体外细胞实验和生化分析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这条新通路的轮廓。但是,它在整个生命体层面,对能量平衡和代谢健康究竟有多大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经过基因改造的小鼠模型,从整体动物水平上验证这条通路的重要性。

首先是“功能丧失”模型。他们培育了在全身脂肪组织中特异性敲除ACOX2基因的小鼠(ACOX2-AKO)。这些小鼠在常温下看起来与正常小鼠无异,但一旦面临挑战,它们的缺陷便暴露无遗。在低温(4°C)环境中,ACOX2-AKO小鼠的体温在短短几小时内就持续下降,显示出严重的冷不耐受(cold intolerance)。这直接证明ACOX2对于适应性产热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当这些小鼠被喂食高脂肪饮食(high-fat diet, HFD)时,它们比正常小鼠增长了更多的体重和脂肪量。经过数周的喂养,ACOX2-AKO小鼠变得更加肥胖,并伴有明显的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的前兆。这表明,ACOX2通路不仅在寒冷时负责“应急供暖”,在能量过剩时,它同样是消耗多余卡路里、维持代谢健康的关键“泄压阀”。

接下来是“功能增强”模型。研究人员反其道而行之,培育了在脂肪组织中特异性过表达ACOX2的小鼠(ACOX2Adipo-OE)。这些小鼠展现出了令人羡慕的“易瘦体质”。在面对寒冷时,它们的体温维持得比正常小鼠更好,显示出超强的耐寒能力。当被喂食同样的高脂肪饮食时,ACOX2过表达小鼠的体重增长明显减缓,脂肪堆积更少,并且完全抵抗了由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它们就像是拥有了一个“超级燃脂引擎”,能够更有效地将食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热量散发出去。

然而,真正让这项研究迈向巅峰的,是下面这个堪称“终极对决”的实验。研究人员将ACOX2过表达小鼠与之前提到的UCP1敲除小鼠进行杂交,创造出了一种同时缺失UCP1但又过表达ACOX2的“双重改造”小鼠。

我们知道,单纯的UCP1敲除小鼠是极度怕冷的“林黛玉”,在4°C环境中撑不过3个小时就会进入体温过低的昏睡状态(torpor)。然而,奇迹发生了。当ACOX2的表达在这些没有UCP1的小鼠体内被人为提升后,它们竟然在很大程度上重获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在长达数小时的低温测试中,它们的体温虽然也有所下降,但始终维持在远高于单纯UCP1敲除鼠的水平,展现出显著的耐寒性。

不仅如此,在30°C的恒温环境下,高脂饮食会让UCP1敲除鼠变得非常肥胖。然而,ACOX2的过表达同样逆转了这一局面,使得这些“双重改造”小鼠的体重和脂肪含量都显著低于它们的UCP1敲除同伴,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个实验的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它表明,由ACOX2驱动的过氧化物酶体产热通路,是一条强大且完全独立于UCP1的产热途径。它不仅存在,而且其效能足以在UCP1完全缺席的情况下,显著改善机体的产热能力和能量代谢。身体的“B计划”,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威力惊人。

眼见为实:为细胞器装上“温度计”

至此,所有的证据,从耗氧率到全身能量消耗,再到体温变化,都间接地指向了同一个结论:ACOX2介导的mmBCFA氧化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产生热量。但科学的魅力在于追求极致的严谨,能否有更直接的证据,让我们“亲眼看到”热量的产生?

为了实现这个大胆的想法,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Pexo-TEMP的巧妙工具。这是一种基因编码的、能被精确定位到过氧化物酶体内部的荧光温度传感器。它由两种对温度敏感度不同的荧光蛋白(Sirius和mT-Sapphire)构成。通过检测两者荧光强度的比值,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传感器所在微环境的温度变化。这相当于给小小的过氧化物酶体,安装了一个纳米级的“温度计”。

实验开始了。研究人员将Pexo-TEMP导入到棕色脂肪细胞中,并同时让一部分细胞过表达ACOX2。在显微镜下,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代表过氧化物酶体的绿色荧光。接着,他们向培养基中加入了mmBCFA(iso-C17:0)。

结果令人振奋。在那些过表达了ACOX2的细胞中,加入mmBCFA后,Pexo-TEMP传感器的荧光比值迅速上升,计算出的温度也随之升高。这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内部真的变热了!作为对照,加入普通的直链脂肪酸棕榈酸(C16:0),或者在没有过表达ACOX2的细胞中加入mmBCFA,都不能引起明显的温度变化。

“眼见为实”,这个实验为ACOX2驱动的过氧化物酶体产热提供了最直观、最根本的证据。热量,确实产生于这个被长期忽视的细胞器中,由特定的酶和特定的底物共同点燃。

此外,研究人员还考虑到了一个潜在的风险。过氧化物酶体的β-氧化会产生副产物:过氧化氢(H₂O₂),这是一种活性氧(ROS),过量积累会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然而,机体的调节机制总是那么周全。他们发现,激活这条产热通路的同时,细胞也会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内的关键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的表达。过氧化氢酶能迅速将过氧化氢分解为无害的水和氧气。这套“自带灭火器”的安全系统,确保了产热过程在高效进行的同时,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

绘制全新的代谢地图

这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代谢领域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它系统地、层层递进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独立于UCP1的能量消耗机制。

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个巧妙的生物学设计:

1. 信号启动:当身体需要产热或消耗多余能量时(如遇寒冷或能量过剩),信号会传导至脂肪细胞。

2. 双引擎激活:信号同时激活了脂肪酸合酶FASN和过氧化物酶体氧化酶ACOX2。

3. 循环建立:FASN迁移至过氧化物酶体,利用支链氨基酸代谢物为原料,消耗ATP,合成mmBCFA。

4. 产热释放:新合成的mmBCFA随即被邻近的ACOX2氧化分解,这个过程不产生ATP,而是直接释放热量。

5. 能量再平衡:整个循环导致细胞内ATP水平下降,这会激活能量感受器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进而促进线粒体加足马力生产ATP,为这个“烧钱”的产热循环提供持续的动力。

这是一个将过氧化物酶体与线粒体功能巧妙连接、自我维持的能量耗散系统。它不仅完美解释了为何UCP1缺失的小鼠并非极度肥胖,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能量代谢调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基础科学的探索。我们血液中支链氨基酸(BCAA)水平的升高,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其背后的确切机制一直不完全清楚。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BCAA代谢紊乱可能影响了其下游产物mmBCFA的合成,进而削弱了这条重要的能量消耗通路,导致能量更容易储存而非耗散。

这为我们未来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是否可以开发特异性激活ACOX2的小分子药物,来安全地提升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或者,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膳食补充特定的mmBCFA(牛奶和乳制品中天然含有这类脂肪酸),来“喂养”这条产热通路,帮助更有效地管理体重?

当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毫无疑问,该研究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全新的代谢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小小的过氧化物酶体不再是一个配角,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能量舞台上与线粒体并驾齐驱的关键角色。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中,那些未被充分照亮的角落,或许正隐藏着改写游戏规则的答案。而关于如何科学地“燃烧”我们的卡路里,我们才刚刚掀开了新篇章的序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