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发现非编码RNA控制高毒力超级细菌感染致病

来源: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 2024-08-27 10:53

该研究揭示了高毒力超级细菌感染致病的新型毒力机制,发现了靶向抑制该毒力机制的非编码RNA分子,为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和超级细菌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晁彦杰研究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RNA interactome of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reveals a small RNA inhibitor of capsular mucoviscosity and virule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高毒力高耐药超级细菌的致病机制,利用自主研发的微生物活细胞RNA-RNA互作组研究技术,揭示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非编码RNA调控网络图谱,发现了非编码小RNA通过靶向一个新型毒力因子从而有效抑制超级细菌感染与疾病发生。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可在健康人体中引起严重感染,导致肺炎、肝脓肿、脑膜炎、脓毒症等疾病。这种新型超级肺炎细菌致病机制不明,并缺乏明确的蛋白质毒力因子。研究发现,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关键致病因子是细菌表面的高黏性荚膜多糖。高黏性荚膜多糖帮助该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与清除,实现多组织器官的入侵与复制。因此,研究荚膜多糖如何调控以及高黏性如何产生,是阐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机理的关键。非编码小RNA是原核病原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转录后调控因子,通过与靶标mRNA进行直接互作配对,调节靶标mRNA的翻译或降解过程,在细菌毒力、抗生素耐药、营养代谢、压力应激、生物膜合成、群体感应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该研究利用一项近期自主开发的微生物活细胞RNA-RNA互作组学研究技术,建立了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RNA-RNA互作网络,发现了多个非编码小RNA调控荚膜多糖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与荚膜黏性的直接证据。

该研究基于RNA-RNA互作组数据,通过筛选测试20多个非编码小RNA发现,ArcZ对荚膜黏性具有最强烈的抑制作用,能够抑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致病。研究显示,ArcZ的抑制作用高度保守,不受菌株基因型与荚膜型的影响,在高毒力且高耐药临床菌株中有显著效果。这表明ArcZ是具有临床治疗潜力的强效RNA抑制剂。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激活ArcZ转录表达的碳源代谢信号与相关转录因子CRP,鉴定了ArcZ调控的下游靶标基因mlaA和fbp分别编码外膜磷脂转运蛋白MlaA和果糖磷酸酶Fbp,证明了ArcZ利用RNA-RNA碱基互作机制在转录后水平抑制mlaA与fbp mRNA的翻译表达,并揭示了全新的CRP-ArcZ-MlaA高黏性荚膜调控通路。

外膜磷脂转运蛋白MlaA不直接参与荚膜多糖的合成,而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MlaA调控高黏性的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对mlaA基因进行敲除、基因组回补、蛋白关键位点突变等分析发现,MlaA蛋白及其介导的磷脂转运活性对荚膜高黏性和致病性至关重要,且是尚未被报道的新型毒力因子。缺失MlaA不仅导致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荚膜黏性降低,而且造成细菌毒力下降,丧失感染小鼠的能力。

该研究揭示了高毒力超级细菌感染致病的新型毒力机制,发现了靶向抑制该毒力机制的非编码RNA分子,为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和超级细菌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非编码小RNA ArcZ抑制毒力荚膜黏性的分子机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