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Biotechnology:植物免疫的“换芯”手术——跨越物种界限,打造广谱抗病的超级作物

来源:生物探索 2025-10-20 10:41

研究团队通过一种堪称“换芯手术”的蛋白质工程策略,成功地将一个普通植物的免疫受体改造成了能在多种作物中高效工作的“超级哨兵”.

在人类与病原体的漫长战争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复杂与强大。然而,在另一个沉默的战场,广袤的田野与森林里,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攻防战已经上演了亿万年。这场无声的战争,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餐桌和全球的粮食安全。当一种新的病害袭来,一片片农田的枯萎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我们生存的严峻挑战。

长久以来,育种学家们努力通过杂交和筛选,将抗病基因从野生亲缘植株中“借”到我们的农作物里。这其中,一类被称为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的胞内免疫受体是绝对的主角。它们像训练有素的“特种兵”,能精准识别病原体注入植物细胞内的特定“效应蛋白”(Effector),从而触发迅猛的免疫反应,这被称为效应子触发的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然而,这场战斗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病原体通过快速变异其效应蛋白,就能轻易甩开NLR受体的监视,导致作物的抗性在短时间内“失效”。

于是,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免疫的另一道防线,位于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与NLRs不同,PRRs识别的是病原体中广泛存在且不易变异的分子结构,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这赋予了PRR介导的免疫反应(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更广谱、更持久的潜力。这听起来似乎是解决作物抗病问题的完美方案,但现实却很骨感。PRRs介导的免疫反应通常比较温和,更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尝试将一个物种的优秀PRR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时,常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兼容性问题,导致其功能大打折扣。

那么,我们能否对这些细胞表面的“哨兵”进行改造,让它们在新的“岗位”上发挥出全部潜力,甚至变得更强?我们能否打破物种间的壁垒,为不同的作物量身定制高效、广谱且持久的抗病能力?

10月13日,《Nature Biotechnology》的研究报道“Engineered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enhance broad-spectrum plant resistance”,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研究团队通过一种堪称“换芯手术”的蛋白质工程策略,成功地将一个普通植物的免疫受体改造成了能在多种作物中高效工作的“超级哨兵”,不仅赋予了作物抵御细菌、真菌和卵菌等多种病害的能力,而且奇迹般地没有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这项工作为未来作物抗病育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图片

寻找免疫“万能钥匙”:一位来自拟南芥的“哨兵”

要打造一个理想的抗病作物,首先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免疫传感器”作为改造的基础。这个传感器需要具备一个关键特质:广谱识别能力。它不能只盯着一两种病原体,而是要能识别出一大类,甚至跨越不同病原体“王国”的共同特征。

研究人员将目光锁定在一种名为RLP23(Receptor-Like Protein 23)的免疫受体上。它来自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RLP23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能识别一类被称为“坏死与乙烯诱导肽样蛋白”(Necrosis and Ethylene-inducing Peptide 1-like proteins, NLPs)的分子。这类蛋白质在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原体中都广泛存在,包括真菌、卵菌甚至一些细菌。它们对病原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不易发生改变。这意味着,一旦RLP23能够成功部署到农作物中,它就有潜力成为一把抵御多种病害的“万能钥匙”。

最初的想法很直接:既然RLP23这么优秀,我们直接把它转移到需要保护的作物里不就行了吗?研究人员选择了番茄(Tomato)作为试验田。番茄是全球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但极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袭,如细菌性的青枯病、真菌性的灰霉病和卵菌引起的晚疫病,后者曾在19世纪造成了毁灭性的爱尔兰大饥荒。

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拟南芥的RLP23基因导入番茄植株中。为了验证这个外来的“哨兵”是否能在番茄体内正常工作,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测试。首先是免疫信号的激活测试。当植物免疫系统被激活时,会产生一种名为乙烯(ethylene)的气体激素作为信号。研究人员用NLP蛋白的活性片段(一种名为nlp20的多肽)处理转基因番茄的叶片,结果发现,表达了RLP23的番茄叶片释放的乙烯量,是普通野生型番茄的数倍。这表明,来自拟南芥的RLP23成功地在番茄细胞表面“上岗”了,并且能够识别病原信号,拉响免疫警报。

接下来是更关键的实战考验,直接用病原体进行攻击。研究人员分别用三种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了转基因番茄:细菌病原体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真菌病原体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以及卵菌病原体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结果令人振奋。在接种细菌三天后,野生型番茄叶片中的细菌数量达到了每平方厘米近百万个菌落形成单位(CFU),而在表达RLP23的转基因番茄中,这一数字被抑制在了一万左右,降低了近百倍。在面对真菌和卵菌的攻击时,野生型番茄的叶片上出现了直径约1.2至1.6厘米的巨大病斑,而RLP23转基因番茄的病斑直径则缩小了近一半,只有约0.7至0.8厘米。

这些数据表明,简单的基因转移策略是有效的。RLP23确实赋予了番茄广谱的抗病能力。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在植物免疫系统中,PRR受体通常需要与一个名为SOBIR1(SUPPRESSOR OF BIR1-1)的共受体激酶形成复合体,才能高效地传递信号。研究人员猜想,如果同时将拟南芥的SOBIR1(AtSOBIR1)也导入番茄,是否能让RLP23的信号变得更强?他们尝试了这一方案,结果发现,免疫反应确实有小幅提升,但代价是惨痛的,这些共表达了RLP23和AtSOBIR1的番茄植株表现出严重的矮化,生长发育受到了严重抑制。

这就是植物生理学中经典的“生长-防御权衡”(growth-defense tradeoff)。过度的免疫激活会消耗大量能量,从而牺牲了植物的生长。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一个长得又矮又小、无法结出果实的抗病植株是毫无价值的。这个瓶颈似乎让这条路走入了死胡同。我们如何才能既让免疫系统“火力全开”,又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呢?问题的根源,或许出在那个来自异乡的“哨兵”与本地“通信系统”的连接方式上。

一条“尾巴”的秘密:解码受体功能兼容性的关键

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RLP23这个蛋白质的结构。它像一个插在细胞膜上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伸出细胞外的部分,负责“感知”病原信号,好比是“雷达天线”;一个穿过细胞膜的部分,负责将自身“锚定”在细胞膜上;以及一小段伸入细胞内的部分,被称为C端结构域(C-terminal domain),它负责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下游分子,好比是“信号发射器”。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问题的关键可能就出在这段短小的C端“尾巴”上。尽管它在整个蛋白质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它却是连接外部感知和内部响应的桥梁。当RLP23这个来自拟南芥的受体被安装到番茄细胞上时,它的“雷达天线”可以正常工作,但它的“信号发射器”可能与番茄细胞内本土的信号转导元件(比如番茄自身的SOBIR1)存在“通信协议不兼容”的问题。这种不兼容导致信号传递效率低下,或者在强行增强信号(如引入拟南芥SOBIR1)时引发系统紊乱,最终导致生长缺陷。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他们在一个更容易操作的模式植物,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对RLP23的C端结构域进行了“解剖”。他们构建了几个不同版本的RLP23:一个版本切掉了C端尾巴最末端的胞内域(Intracellular domain, IC);另一个版本则更进一步,连同穿膜域(Transmembrane domain, TM)也一并切除;最后一个版本则将整个C端区域(包括胞内域、穿膜域和邻膜域Juxtamembrane domain, JM)全部删除。

随后,他们将这些“残缺”的受体分别表达在本氏烟叶片中,并用nlp20肽段进行刺激,观察它们的免疫反应强度。结果正如他们所料。表达完整RLP23的叶片在受到刺激后,产生了强烈的乙烯信号。然而,当C端的胞内域被切除后,乙烯的产生量显著下降。如果整个C端区域被删除,免疫反应几乎完全消失。

这个结果有力地证明了C端结构域在异源系统(即非拟南芥的植物)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关,更是一个决定兼容性的“适配器”。这个适配器必须能够与宿主细胞内原有的免疫信号网络精准对接。一个为拟南芥系统设计的“插头”,自然很难完美地插入番茄或烟草的“插座”中。

这一发现为解决之前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既然问题出在拟南芥RLP23的C端“尾巴”上,那么,我们为何不给它换上一条“本土”的尾巴呢?这个想法催生了一项极具创造性的蛋白质工程策略——“结构域交换”(domain swap)。

嵌合体的咆哮:一场“换芯”手术造就的超级受体

这项策略的核心,就是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功能模块进行拼接,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嵌合蛋白”(chimeric protein)。研究人员决定保留拟南芥RLP23那强大的、负责识别病原分子的外部“雷达天线”,而将其内部负责信号传导的C端“发射器”,替换为来自番茄本土的RLP受体的C端。

他们选择了两个在番茄中研究得比较清楚的RLP受体:EIX2和Cf-9,作为C端结构域的“捐赠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他们构建了两个全新的嵌合受体:RLP23/CTEIX2 和 RLP23/CTCf-9。这两个嵌合受体,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拥有拟南芥的“头脑”和番茄的“身躯”。

在将这些“超级受体”正式部署到番茄之前,研究人员再次利用本氏烟进行了概念验证实验。结果令人惊叹。当用nlp20刺激表达嵌合受体的烟草叶片时,其产生的乙烯信号强度,是表达原版拟南芥RLP23叶片的4到5倍!这不仅仅是恢复了功能,而是实现了信号的大幅放大。这场“换芯”手术,似乎意外地将一个普通的“哨兵”升级成了一个“超级哨兵”。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研究团队将这两个嵌合受体的基因稳定地转入了番茄植株中,并培育出了新一代的转基因番茄。这些经过“换芯”手术的番茄,在面对病原体时会表现如何呢?

首先是免疫激活能力的测试。与之前的实验结果一致,当用nlp20处理叶片时,表达嵌合受体的番茄系(RLP23/CTEIX2 和 RLP23/CTCf-9)产生的乙烯量远超表达原版RLP23的番茄系,乙烯浓度从后者的约4 pmol/ml/air飙升至约12-16 pmol/ml/air。这表明,嵌合受体在番茄体内的信号传导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接着是抗病性的实战对抗。数据再一次展现了嵌合受体的威力。在遭受细菌(Pst DC3000)侵染后,表达嵌合受体的番茄叶片中的细菌数量,比表达原版RLP23的植株还要再低一个数量级。在面对真菌(B. cinerea)和卵菌(P. infestans)时,病斑的尺寸也进一步缩小,直径分别被控制在0.5厘米和0.4厘米左右,展现出比原版RLP23更强的抗性。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此强大的免疫激活,是否会以牺牲生长为代价?研究人员对这些转基因番茄的整个生长周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测量,从株高、叶片形态到最终的果实产量。

结果堪称完美。无论是表达RLP23/CTEIX2还是RLP23/CTCf-9的番茄植株,其生长状态都与野生型番茄毫无差异,完全没有出现之前那样的矮化现象。更重要的是,在收获季节,这些植株结出的果实数量(平均每株9-11个)和总重量(平均每株约200-250克),都与野生型番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个结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研究人员不仅通过“换芯”手术极大地增强了作物的广谱抗病性,而且成功地打破了“生长-防御权衡”的魔咒。他们证明了,植物的免疫潜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PRRs的“温和”响应,很多时候并非其本身能力的上限,而仅仅是由于信号传递链条上的“不兼容”或“低效率”造成的。一旦通过工程化手段优化了这个连接,我们就能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释放出其强大的防御能力。

分子的握手:“本土尾巴”如何找到它的“搭档”

那么,从分子的层面来看,这场“换芯”手术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需要深入探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如之前提到的,RLP这类受体需要与一个名为SOBIR1的共受体激酶“合作”,才能将信号传递下去。这个过程可以被比作一次“分子的握手”。RLP是发起者,它伸出手(C端结构域),与SOBIR1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信号复合体,从而启动下游的免疫级联反应。

研究人员的假设是,原版拟南芥RLP23的“手”,与番茄SOBIR1(SlSOBIR1)的“手”形状不匹配,导致“握手”不牢固,信号传递微弱。而换上了番茄本土受体(EIX2或Cf-9)的C端后,这只新的“手”能够与番茄SOBIR1完美匹配,实现一次强有力的“握手”。

为了验证这一点,他们采用了“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 Co-IP)的技术。实验结果为他们的假设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当他们在细胞中同时表达拟南芥RLP23和来自不同物种的SOBIR1时,发现拟南芥RLP23与它“老家”的拟南芥SOBIR1(AtSOBIR1)结合得最紧密,而与番茄SOBIR1(SlSOBIR1)或本氏烟SOBIR1(NbSOBIR1)的结合则要弱得多。

而当主角换成经过“换芯”手术的嵌合受体(RLP23/CTEIX2 和 RLP23/CTCf-9)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这两个嵌合受体与番茄SOBIR1和本氏烟SOBIR1的结合能力,比原版拟南芥RLP23强了数倍。

这一系列的分子实验,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换手”实现“精准握手”的图景。C端结构域确实是决定物种间兼容性的“分子适配器”。通过更换这个适配器,研究人员成功地让一个外来的免疫传感器,无缝地接入了宿主细胞本土的信号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高效、稳定的信号传递通路。

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另一项重要的验证实验,以确保这次“换芯”手术没有“误伤友军”。他们检测了嵌合受体与病原信号分子nlp20的结合能力,结果发现,更换C端“尾巴”完全不影响其外部“雷达天线”识别和结合病原信号的能力。这意味着,这次改造非常精准,只优化了信号的输出,而没有改变信号的输入,保证了受体功能的特异性。

一项通用的作物保护策略?

在番茄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自然会引出一个更宏大的问题:这种“C端结构域交换”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它能否应用到其他更重要的农作物,甚至是完全不同类型的植物中去?

植物界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双子叶植物(如番茄、大豆、棉花)和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玉米)。这两类植物在进化上分化已久,生理和分子机制上存在巨大差异。如果这个策略能在单子叶植物中同样奏效,那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研究团队接受了这个挑战,将目光投向了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水稻(rice)。他们遵循了同样的逻辑,将拟南芥RLP23的传感结构域,与一个来自水稻本土的RLP受体(OsRLP1)的C端进行融合,创造出水稻版的嵌合受体。水稻会受到一种名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毁灭性真菌的威胁,而这种真菌恰好也产生NLP蛋白。

实验结果再次传来捷报。在水稻细胞中,表达了“水稻芯”嵌合受体的版本,在受到稻瘟病菌NLP蛋白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反应(如活性氧迸发和防御基因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表达原版拟南芥RLP23的细胞。

为了进一步测试该策略的适用范围,研究人员甚至将实验对象扩展到了木本植物,杨树(poplar)。杨树是重要的工业用材和生态防护林树种,同样面临着病害的困扰。他们将拟南芥RLP23与杨树本土RLP的C端融合,构建了杨树版的嵌合受体。结果显示,这种嵌合受体不仅能更有效地激活杨树的免疫反应,并且在实际的病原菌(一种引起杨树黑斑病的真菌Marssonina brunnea)接种实验中,显著提升了杨树叶片的抗病能力。

从草本到木本,从双子叶到单子叶,这一系列跨越巨大进化距离的成功案例,有力地证明了“C端结构域交换”策略是一项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平台技术。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图景: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植物世界中,去发掘各种具有优异病原识别能力的免疫受体“雷达”,然后通过为它们匹配上目标作物本土的C端“信号发射器”,就能将这些强大的免疫功能,以一种“即插即用”(plug-and-play)的方式,高效、安全地部署到任何我们想要保护的农作物中。

这标志着我们对植物免疫的改造,已经从简单的“基因搬运”,进化到了“系统设计”的更高维度。我们不再只是一个基因的转移者,而是一个功能模块的工程师,能够根据需求,理性地设计和组装出全新的生物功能。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一个新工具,更深远地,它改变了我们思考和利用自然界生物资源的方式,为实现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未来农业,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