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不止是“创可贴”!被我们扔掉的血小板,竟是癌症诊断的“天机”所在?
来源:生物探索 2025-08-21 09:51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未知领域的大门。它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血小板这个熟悉的“陌生人”,也为临床医学,特别是无创诊断,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思路。
我们常常自以为对某些事物了如指掌,比如我们血液中那些微小、圆盘状的“细胞碎片”——血小板 (platelets)。在经典的教科书中,它们是沉默的英雄,是血管破裂时的第一反应者,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工兵,迅速聚集,构筑堤坝,完成止血 (hemostasis) 的神圣使命。它们没有细胞核,因此在遗传信息的宏大叙事中,它们似乎只是匆匆过客,是“无名氏”。
然而,8月14日,《Science》的研究报道“Platelets sequester extracellular DNA, capturing tumor-derived and free fetal DNA”,却向这一传统认知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该研究如同一道惊雷,揭示了血小板一个前所未知的身份——它们竟是血液循环中的“DNA收藏家”,悄无声息地收集着来自我们全身各处的遗传信息碎片。这不仅改写了我们对血小板基本功能的理解,更可能为癌症早期筛查和“液体活检” (liquid biopsy) 领域,打开一扇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大门。
“幽灵”证据:没有细胞核的血小板,DNA从何而来?
一切的起点,源于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血小板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 (megakaryocytes) 生成,在脱离母体时,它们抛弃了细胞核,以一种极简的姿态进入血液循环。一个没有细胞核的细胞,理论上应该与基因组DNA绝缘。那么,研究人员最初的怀疑:血小板中可能存在DNA,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为了验证这个大胆的猜想,研究团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在这片“无人区”里找到DNA存在的直接证据。他们运用了多种巧妙的技术手段,让这些微小的血小板无处遁形。
首先,他们请出了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在荧光显微镜下,血小板被一种能特异性标记其表面的抗体染成了青色 (cyan),而一种名为NUCLEAR-ID的特殊染料,能与双链DNA结合并发出明亮的洋红色 (magenta) 荧光。结果令人震惊:在无数青色的血小板内部,清晰地闪烁着洋红色的光点。这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突然看到了点点星光,直观地证明了DNA确实存在于血小板之中。
然而,眼见未必为实。这些光点会不会是其他物质造成的干扰?为了让证据更加坚实,研究人员转向了更为定量的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DRAQ5的DNA特异性染料,对大量血小板进行逐一检测。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血小板都呈现出低水平的DRAQ5荧光信号,而其中约有8%的血小板表现出强阳性信号 (DRAQ5hi),这意味着它们含有相对丰富的DNA。这一数据不仅证实了DNA的存在,还揭示了这种现象在血小板群体中的普遍性。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于分子层面。研究人员从纯化的血小板中提取了总DNA,即所谓的“血小板DNA” (platelet DNA, pDNA),并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个明确来源于细胞核的基因标记。他们选择了抑癌基因TP53,一个众所周知的、位于细胞核基因组上的基因。通过精准的分子检测技术,他们成功地在pDNA中检测到了TP53基因的片段。这个发现如同找到了犯罪现场的决定性指纹,证明了血小板中的DNA确实是核基因组DNA,而非线粒体DNA或其他来源的“冒名顶替者”。
一系列证据环环相扣,从形态到定量,再到分子鉴定,共同构建了一个逻辑链条。血小板,这个我们以为简单纯粹的“止血贴”,其内部确实隐藏着一个我们从未探究过的DNA世界。但这立刻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DNA,究竟是它们从巨核细胞母体那里继承的“遗产”,还是在血液循环的“大熔炉”中后天“捡来的”?
跨越母体的信使:胎儿的Y染色体如何“跑”进母亲的血小板?
要解答血小板DNA的来源之谜,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堪称绝妙的体内实验模型——怀孕的母亲。这是一个天然的、完美的嵌合体系统。如果一位母亲怀的是男婴,那么男婴细胞所特有的Y染色体DNA,对于母体来说就是一种外源的、独特的遗传标记。如果在母亲的血小板中能找到属于胎儿的Y染色体DNA,那就意味着血小板有能力在循环过程中从外界“捕获”DNA。
研究团队招募了怀有男婴的孕妇,在分娩时采集了她们的外周血样本。他们使用了两种极其灵敏的技术:荧光原位杂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和数字PCR (droplet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dPCR),专门寻找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RY。
FISH技术让他们能够“亲眼看到”Y染色体的踪迹。在显微镜下,他们观察到,在母亲的血小板内部,出现了代表Y染色体的明亮荧光信号。这些信号虽然微小,但清晰可见,就像是胎儿送给母亲的、藏在血小板里的秘密信使。
而ddPCR技术则提供了定量的铁证。通过检测SRY基因的拷贝数,研究人员在所有30个样本中(100%),都准确地通过母亲血小板中的DNA判断出了胎儿的性别。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同一样本的单核细胞 (mononuclear cells) 或红细胞 (red blood cells) 中,均未检测到SRY基因。这一对比实验排除了样本被胎儿细胞污染的可能性,也说明了这种DNA的捕获能力似乎是血小板所特有的。甚至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和48小时,母亲的血小板中依然能够检测到SRY基因的存在,这表明血小板捕获的DN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这个发现的意义是深远的。它有力地证明了,血小板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就像在血液高速公路上巡逻的清道夫,能够主动地从血浆中摄取游离的DNA片段 (cell-free DNA, cfDNA)。这些cfDNA是体内细胞凋亡或坏死后释放到血液中的遗传物质碎片。在正常情况下,它们来自于各种健康的组织细胞;而在病理状态下,比如癌症,肿瘤细胞也会向血液中释放大量的cfDNA,即我们常说的循环肿瘤DNA (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捕获”行为,研究人员还在体外构建了共培养系统。他们将健康捐赠者的血小板与结直肠癌细胞 (COLO205) 分开培养,但允许两者之间通过微孔膜进行物质交换。癌细胞被DNA探针预先标记。仅仅几分钟后,研究人员就通过活细胞成像技术,实时观察到血小板正在快速吞噬来自癌细胞的DNA。荧光信号的强度在约6分钟时达到平台期,暗示血小板对DNA的摄取过程高效且会饱和。
至此,血小板DNA的来源之谜终于水落石出。它们既可能携带少量来自巨核细胞的“遗产”,但更重要的,它们是血液循环中积极的“DNA拾荒者”,不断地将血浆中的cfDNA内化到自己体内。那么,它们是如何完成这一精细操作的呢?
“吞噬”的艺术:血小板如何将DNA“吃”进肚里并妥善保管?
血小板虽然结构简单,但其内部却别有洞天。它拥有一套被称为“开放小管系统” (open canalicular system, OCS) 的复杂膜结构,这套系统就像遍布城市地下的地铁网络,与外界相连,能够高效地内吞和释放各种生物分子。研究人员推测,这套系统可能就是血小板捕获DNA的关键通道。
他们首先探究了DNA进入血小板后的“居住地”。通过对激活后铺展在盖玻片上的血小板进行超高分辨率成像,他们发现,DNA(被DRAQ5染成红色)主要集中在血小板的中心区域,而血小板激活的标志物P-选择素 (CD62P) 则分布在细胞表面。这说明DNA是被完全“吞”进了血小板内部,而不是简单地附着在表面。
更有趣的是,通过共定位分析 (colocalization analysis),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内置的DNA与细胞内囊泡 (vesicles) 的标志物CD81以及溶酶体 (lysosomes) 的标志物LAMP-2高度重合,但与线粒体 (mitochondria) 的标志物TOM20几乎没有重叠。这幅分子地图清晰地描绘出DNA的命运:它们被包裹在膜结合的囊泡中,可能正走向被处理或储存的道路,而不是在线粒体中游荡。
那么,血小板是通过什么方式“吃”进DNA的呢?研究发现至少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是“快递包裹”模式。细胞在凋亡时会释放出一种叫做“细胞外囊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 的微小膜泡,这些囊泡可以包裹着DNA、RNA和蛋白质等物质,像快递包裹一样在体内穿梭。研究人员将来自男性癌细胞(Burkitt's lymphoma BL2细胞)的、装载了DNA的EVs与女性捐赠者的血小板一起孵育。结果,他们在这些女性血小板中检测到了男性的SRY基因,证实血小板能够吞噬这些“DNA快递”。特别地,来自凋亡细胞的EVs(apoEVs)比来自非凋亡细胞的EVs能向血小板递送更多的DNA。
第二种是“徒手拾取”模式。血小板是否也能直接捕获那些没有被囊泡包裹的、“裸露”的cfDNA片段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将长度从128到657个碱基对 (bp) 不等的合成DNA片段直接与血小板孵育。结果显示,血小板能够高效地将所有测试长度的DNA片段全部内化。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这个“吞咽”和“吐出”的过程是可以被药物调控的。当用凝血酶受体激活肽 (TRAP) 激活血小板时,其内部的DNA含量会显著下降,说明DNA在血小板激活时被释放了出去。反之,如果用阿司匹林 (aspirin) 或伊布替尼 (ibrutinib) 这类抑制血小板活性的药物进行预处理,从血小板中能提取到的DNA产量则会增加。这暗示着,通过药物干预,我们或许能让血小板成为一个更高效的“DNA仓库”。
通过一系列药理学实验,他们进一步揭示了“快递包裹”模式的分子机制。一种叫做Dynole的药物,是动力蛋白 (dynamin) 的抑制剂,而动力蛋白是细胞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 (clathrin-mediated endocytosis) 所必需的。实验发现,Dynole能够显著减少血小板对载有DNA的EVs的摄取。这表明,血小板是通过一种经典的、主动的内吞方式来接收这些“DNA快递”的。
这一系列的发现,不仅揭示了血小板捕获DNA的精密机制,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被血小板“吃”进去的DNA,由于被包裹在囊泡中并受到血小板膜的保护,能够免受血浆中各种核酸酶 (DNase) 的降解。这使得血小板成为了一个天然的、安全的“DNA储存器”。这一特性,对于一个对灵敏度要求极高的领域——液体活检,又意味着什么呢?
“废物”变宝藏:液体活检是否一直扔掉了最重要的线索?
液体活检,特别是基于cfDNA的检测,是近年来肿瘤学领域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之一。通过抽取患者的一管血,分析其中微量的ctDNA,就有可能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复发预警。然而,它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很多早期或低肿瘤负荷的患者中,ctDNA在血浆中的含量微乎其微,常常低于检测下限,导致假阴性。
传统的cfDNA提取方案,第一步就是通过离心将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括血小板,全部去除。研究人员敏锐地意识到,如果血小板真的在大量富集cfDNA,那么我们常规的操作流程,岂不是在无意中把最宝贵的“金矿”当成“废料”给扔掉了?
为了验证这一颠覆性的想法,他们开始系统地比较匹配的血浆cfDNA和血小板pDNA。他们对15名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 (whole-genome sequencing, WGS)。
首先,他们发现pDNA的片段化模式与cfDNA惊人地相似。两者都显示出典型的核小体足迹 (nucleosome footprint),片段长度主要集中在约167 bp(单核小体)和328 bp(双核小体)附近。这说明血小板捕获的DNA,正是以核小体的形式存在的,与血浆中的cfDNA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在一位晚期胰腺癌患者(样本6)的样本中,研究人员在cfDNA和pDNA中都检测到了高达25%的肿瘤DNA组分,并且两者揭示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CNAs) 图谱几乎完全一致。这表明,在ctDNA丰度较高的患者中,pDNA能够忠实地反映cfDNA中的肿瘤信息。
那么,在ctDNA丰度极低的情况下呢?这才是液体活检真正的痛点。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位结直肠癌患者(样本7)的样本,这位患者血浆中的ctDNA水平极低。通过与该患者的肿瘤组织活检结果进行比对,他们在血浆cfDNA和血小板pDNA中都成功检测到了与肿瘤组织匹配的特异性突变。这证实了即使在信号极其微弱的情况下,pDNA依然是一个可靠的ctDNA来源。
动物模型的数据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结论。在一个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研究人员发现,超过半数(20只中的13只,即65%)的小鼠,其血小板中检测到的致癌基因KRASG12D突变拷贝数,要高于其血浆中的拷贝数。这意味着,在这些情况下,血小板对ctDNA的富集能力甚至超过了血浆。
最令人振奋的发现,来自于对癌前病变患者的研究。癌前病变,如结直肠的无柄锯齿状腺瘤 (sessile serrated lesions, SSLs),是癌症预防和早期筛查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肿瘤负荷极低,血浆ctDNA的检测极其困难。研究团队对31名SSL患者进行了检测,寻找驱动这类病变的BRAFV600E突变。
结果显示,在16.1%的患者(31名中的5名)中,他们在血浆或血小板中检测到了BRAFV600E突变。而在能够检测到突变的这5名患者中,有3名患者的pDNA中的突变拷贝数高于cfDNA。更重要的是,在14名健康对照者中,无论是血浆还是血小板,均未检测到该突变,显示了检测的高特异性。
这一系列的数据汇集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晰而震撼的图景:血小板不仅捕获ctDNA,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可能是比血浆cfDNA更丰富、更集中的ctDNA储存库。我们现行的液体活检策略,由于常规性地丢弃血小板,很可能错失了大量宝贵的诊断信息,尤其是在那些最需要高灵敏度的早期和低肿瘤负荷场景中。将血小板pDNA纳入分析,有望极大地提升液体活检的灵敏度,让更多的癌症能够在萌芽阶段被发现。
血小板,是免疫系统的“清道夫”还是“信使”?
这项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为肿瘤诊断提供一个新的工具。它还揭示了血小板可能扮演着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深刻的生理学角色:血液cfDNA的稳态调节者。
我们知道,细胞外的DNA,特别是过量的cfDNA,是一种强烈的免疫刺激信号。如果不能被及时清除,它们可能会引发不适当的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损害。因此,体内必须存在一套高效的机制来清理这些“遗传垃圾”。这项研究提出,血小板可能就是这套清理系统中的关键一环。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的小鼠模型。通过注射特异性抗体,他们可以迅速清除小鼠体内的血小板。结果,随着血小板数量的急剧下降,小鼠血浆中的cfDNA水平应声而涨。
在人类患者中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研究人员比较了ITP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浆cfDNA水平。他们发现,那些血小板计数严重低下(低于20 × 10⁹/L)的患者,其血浆cfDNA的浓度显著高于血小板正常的个体。
这两个来自小鼠和人类的证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血小板在清除和调控血浆cfDNA水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就像是血液中的“吸尘器”,不断地将潜在的有害DNA吸收到体内,从而维持着血液环境的“洁净”和免疫系统的“安静”。
然而,故事到这里可能还远未结束。血小板只是单纯地“吞噬”并降解这些DNA吗?还是另有图谋?我们已经知道,血小板在被激活时会释放其内部的DNA。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说油然而生:血小板是否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在伤口、感染或肿瘤部位,有选择性地释放它们收集来的DNA,从而像信使一样,在局部微环境中传递特定的生物学信号?
这些DNA信号可能用于招募免疫细胞,调节局部炎症反应,甚至参与组织修复或肿瘤微环境的塑造。血小板,这个小小的“细胞碎片”,或许不仅仅是简单的“清道夫”,更是一个能够整合全身遗传信息,并在关键时刻进行精准信息投递的智能“情报员”。
这项开创性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未知领域的大门。它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血小板这个熟悉的“陌生人”,也为临床医学,特别是无创诊断,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思路。未来,通过分析血小板中的DNA,我们或许能以更高的灵敏度窥探肿瘤的蛛丝马迹。但更令人着迷的是,沿着这条线索继续探索,我们或许将揭示出更多关于血液、免疫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层奥秘。血小板的故事,显然,才刚刚开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