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David Baker最新论文:像拼乐高一样设计蛋白,可编程蛋白组装,解锁纳米材料新纪元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8-04 17:22

该研究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实现了 20 多种蛋白质笼、二维阵列和三维晶体的精准构建,成功率高达 10%-50%。

你是否想过,蛋白质也能像乐高积木一样,按需拼装成任意形状?从药物递送到生物计算机,精准的蛋白质纳米材料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但这却因蛋白质结构的复杂性而屡屡受挫。

最近的一项研究,成功开发出“键中心模块化设计”策略,让蛋白质组装变得像拼乐高一样简单高效!

该研究来自华盛顿大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 David Baker 教授和王顺治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发表在了 Nature Materials 期刊,论文题为:Bond-centric modular design of protein assemblies

该研究利用人工智能(AI)工具,实现了 20 多种蛋白质笼、二维阵列和三维晶体的精准构建,成功率高达 10%-50%。

为什么蛋白质组装如此重要?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但天然蛋白质的组装往往不可预测。传统的蛋白质设计方法依赖“融合策略”——将不同蛋白质强行拼接,但成功率低且灵活性差。

如果蛋白质能像原子一样通过“化学键”定向连接,就能构建出可编程的纳米结构:例如用于药物输送的笼状载体、用于生物传感器的二维晶格,甚至模拟细胞信号网络的可重构系统。

论文的核心创新在于“模块化设计”:

结构模块:预设计的对称蛋白质寡聚体(例如二聚体、三聚体),作为组装“骨架”。

键模块:可逆异二聚体蛋白 LHD,充当“粘合剂”,通过形状互补和氢键实现高亲和力连接(结合强度可调,Kd=10 nM-2 μM)。

连接器模块:利用 AI 模型 RFdiffusion 生成刚性接头,确保组件精确对齐,避免柔性导致的杂乱聚集。

这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建城堡:结构模块是砖块,键模块是插槽,连接器是确保严丝合缝的卡扣。

实验突破:从笼子到动态网络

研究团队团队设计了 64 种二组分蛋白质笼(例如四面体、八面体),其中 37 种通过初步筛选,20 多种成功组装!实验结果令人振奋:

蛋白质笼的精准构建:通过冷冻电镜(cryo-EM)验证,T33-549 和 O42-24 笼状结构的重建分辨率分别达 6.1Å 和 8.3Å,与设计模型高度吻合。负染电镜(nsEM)进一步证实了多种对称结构的成功(例如 D32-6、O43-60)。

更酷的是“共享组件”策略:一个三聚体结构模块(C3-36B)能与五种不同伙伴组装,形成星型、线型或环型拓扑,例如,与二聚体搭档生成 D32-12 笼,与四聚体搭档生成 O43-36 笼。这种“一材多用”不仅节省设计成本,还为动态网络打下基础。

迈向复杂结构:三维晶体与动态重构

研究团队进一步挑战了三组分系统(例如金字塔结构)和开放结构:

三维晶体的突破:将八面体笼(O3)作为“次级单元”,通过三聚体连接器(C3-linkers)桥接,成功构建面心立方(F432)晶体。小角 X 射线散射和电镜证实了周期性排列,为多孔材料(例如仿生催化剂载体)铺平道路。

动态可重构性:二维阵列(P3层)可通过添加竞争性分子实时“溶解”并重组为笼状结构。这种“热力学驱动”的特性(笼结构更稳定)类似智能开关,未来可用于响应式药物释放系统。

意义与未来:蛋白质设计的“工业革命”

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范式变革:

1、模块化优势:成功率可达 50%(在共享组件时),远超传统方法的 <10%。

2、应用潜力:

  • 精准医疗:可编程笼状载体用于靶向递送药物。
  • 合成生物学:构建细胞信号逻辑门(例如响应特定输入输出不同组装)。
  • 材料科学:轻质高强度生物材料(例如仿生过滤膜)。

3、与 DNA 纳米技术比肩:蛋白质在活细胞中的可表达性,使其更易整合为生物计算机组件(例如细胞级信息存储)。

这项研究用“键中心”思维,将蛋白质设计带入可编程时代。标准化的蛋白质组件就将像乐高一样,有望推动纳米材料制造业革命。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