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胡全银团队通过招募抗PD-1偶联血小板,增强癌症免疫治疗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4-06 10:33
研究团队利用组织因子片段-RGD肽组成的融合蛋白(tTF-RGD)在肿瘤部位模拟生理信号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可将aPD-1抗体修饰的血小板(P-aPD-1)和血小板膜包裹的纳米颗粒招募到肿瘤区域
基于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免疫治疗通过阻断免疫细胞上检查点受体及其在肿瘤细胞上配体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功能以根除肿瘤,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尽管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aPD-1)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效果,其临床应用受到免疫响应率不足及各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限制。
全身途径给药的抗体在肿瘤区域积累有限,并且容易导致脱靶效应,与正常组织结合产生毒副作用。研究证实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递送方式。适宜的靶向递送系统有助于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抗肿瘤免疫效果,同时降低所需剂量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
近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胡全银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王奕欣为论文第一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Active recruitment of anti–PD-1–conjugated platelets through tumor-selective thrombosis for enhanced anti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
实验结果显示,瘤周注射或静脉注射tTF-RGD均能在肿瘤区域内引发血栓形成,进而增加P-aPD-1在肿瘤区域的积累。tTF-RGD+P-aPD-1治疗能够有效抑制CT26结肠肿瘤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流式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CD3+ CD8+ T细胞数量以及IFN-γ+ CD8+ T细胞比例得到显著提高,证实该策略提高了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对T细胞活性恢复的效果。此外,该策略提高了aPD-1在4T1原位乳腺癌模型中的治疗效果。
为了拓展该策略的应用范围,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血小板衍生物—血小板膜包裹的纳米颗粒(PM-NP)对tTF-RGD介导的凝血信号的响应性。细胞膜保留了其母细胞中的许多表面受体,因而细胞膜包裹的纳米颗粒可能也具有类似的响应特性。研究人员将化疗药物紫杉醇(PTX)装载在PM-NP中,形成PM-NP/PTX,并研究了其对tTF-RGD触发的凝血信号的响应能力。研究团队在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乳腺癌模型上测试了tTF-RGD对于PM-NP/PTX的肿瘤积累和抗肿瘤疗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TF-RGD有效提高了PM-NP/PTX在肿瘤部位的聚集,使得肿瘤局部药物浓度增加,从而提高了PTX化疗的抑瘤效果,具有极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诱导肿瘤局部凝血募集aPD-1抗体修饰的血小板(P-aPD-1)策略示意图
综上,研究团队利用组织因子片段-RGD肽组成的融合蛋白(tTF-RGD)在肿瘤部位模拟生理信号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可将aPD-1抗体修饰的血小板(P-aPD-1)和血小板膜包裹的纳米颗粒招募到肿瘤区域,提高免疫和化学疗法的效果。该策略人为地创造血小板靶向环境,可增强基于血小板的递送系统的肿瘤蓄积,并与多种治疗手段适配,有望克服传统的主动靶向策略的局限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