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肠道会“打洞”?科学家揪出克罗恩病瘘管的细胞元凶!

  1. 成纤维细胞
  2. 细胞图谱
  3. 克罗恩病
  4. 瘘管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5-11-14 11:53

由牛津大学领导的这项研究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瘘管空间细胞图谱,文章中,研究人员对68个来自不同部位的肠道瘘管样本进行了亚细胞分辨率的空间分析。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壁上突然开始“打洞”形成一条条异常的隧道,穿透组织、连接其他器官甚至穿透皮肤,这不是科幻情节,而是约30%克罗恩病患者正在经历的痛苦现实;这些异常通道,医学上称为“瘘管”,是克罗恩病最棘手、最令人痛苦的并发症之一。

克罗恩病是一种炎症性肠病,全球患病率不断攀升,我国患者人数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已超100万,其中约半数可能面临瘘管风险。尽管现有药物能控制炎症,但对这些“肠道隧道”却常常束手无策,直到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Spatial fibroblast niches define Crohn's fistulae”的研究报告终于揭开了瘘管形成的神秘面纱。

68个瘘管样本,绘就首张“细胞犯罪地图”

由牛津大学领导的这项研究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瘘管空间细胞图谱,文章中,研究人员对68个来自不同部位的肠道瘘管样本进行了亚细胞分辨率的空间分析,首次系统揭示了驱动瘘管形成和维持的“罪魁祸首”:一群异常的成纤维细胞。

研究者Agne Antanaviciute博士指出,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细胞在哪里,还看清了其在做什么,就像绘制了一张“细胞犯罪地图”。

瘘管成纤维细胞“组团作案”,分工明确

研究人员发现,瘘管内壁由一群“流氓成纤维细胞”组成,其排列成同心圆结构,各司其职:

(1)内层细胞:像“挖掘工”,积极增殖并分泌物质破坏周围组织,推动隧道延伸;

(2)中层核心:如“调度中心”,协调炎症反应和细胞迁移;

(3)外层细胞:充当“加固队”,沉积大量胶原蛋白,让隧道变得坚固持久。

研究者表示,这些细胞仿佛回到了胚胎发育时期,重新启动了本应在出生后关闭的造管程序。

瘘管腔内壁的成纤维细胞状态

异常细胞早现端倪,干预窗口或可提前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尚未形成瘘管的克罗恩病患者溃疡底部,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少量类似的异常成纤维细胞。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能在瘘管形成之前就识别出了“预备役罪犯”,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临床意义:从控炎到促修复,治疗理念迎来转折

目前,克罗恩病治疗主要聚焦于抑制炎症,但对组织修复关注不足,这项研究开辟了全新思路,即直接靶向异常成纤维细胞并恢复健康愈合的过程。Colleen McGregor博士说道,作为临床医生,我亲眼目睹瘘管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这项研究让我们第一次看清了敌人的真面目,为开发真正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人员已将全部数据公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瘘管细胞数据库,这一举措有望加速全球科学家的合作攻关并推动药物筛选和模型开发。Simmons教授强调道,我们不仅发表了一篇论文,更释放了一座数据金矿。

尽管前路依然漫长,但这项研究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它告诉我们:1)瘘管并非无序的破坏,而是由特定细胞主导的“精密工程”;2)这些细胞的行为是可追溯、可干预的;3)未来药物可能不再只是“灭火”,而是帮助肠道“正确愈合”。对于数百万备受瘘管困扰的克罗恩病患者而言,这一天来得越早越好。(生物谷Bioon.com)

参考文献:

McGregor, C., Qin, X., Jagielowicz, M. et al. Spatial fibroblast niches define Crohn’s fistulae.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744-y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