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7-07 10:28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共上线了 5 篇研究论文,其中 4 篇来自华人学者。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共上线了 5 篇研究论文,其中 4 篇来自华人学者,这些研究分别构建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发现血管性痴呆的大脑修复机制、开发LAG-3/TCR双抗,治疗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病、揭示同义突变通过表观转录组调控赋予黄瓜驯化性状。

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

2025 年 6 月 30 日,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顾名夏团队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郭敏哲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Co-development of Mesoderm and Endoderm Enables Organotypic Vascularization in Lung and Gut Organoid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通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成功构建了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这些类器官模型不仅模拟了人类胚胎早期多胚层协同发育的复杂过程,更突破了传统类器官缺乏功能性血管和器官特异性间充质的瓶颈,为研究人类器官发育和疾病中的复杂细胞间通讯以及再生医学提供了一个先进的平台。

论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苗一非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人类器官生理病理模拟装置(HOPE)研究员;共同第一作者谈诚博士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

图片

图片

发现血管性痴呆的大脑修复机制

2025 年 6 月 30 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S. Thomas Carmichael 团队(博士后田敏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Deconstructing the intercellular interactome in vascular dementia with focal ischemia for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的研究论文。

血管性痴呆(Va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痴呆症第二大病因,主要是一种白质缺血性疾病,目前尚无直接疗法,病变部位内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决定着疾病的进展或修复。该研究结合小鼠模型和人类数据,确定了血管性痴呆的大脑修复的关键信号通路——CD39-A3AR,并证明了一种处于 3 期临床试验阶段的治疗银屑病的 A3AR 特异性激动剂——Piclidenoson,能够促进大脑组织的修复,并恢复记忆和步态功能。有望为血管性痴呆这种研究不足的主要痴呆类型带来首个有效治疗方法。图片

图片

LAG-3/TCR双抗,治疗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病

2025 年 6 月 30 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王俊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研究员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教授团队(Jasper Du、陈辉、由佳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题为:Proximity between LAG-3 and the T Cell Receptor Guides Suppression of T Cell Activation and Autoimmunit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揭示了 LAG-3 抑制受体由其经典配体 MHC-II 调控的条件性激活机制:LAG-3 并非简单依赖配体结合本身,而是依赖 MHC-II 介导的 TCR 空间邻近效应,使 LAG-3 与 TCR 复合物形成顺式共定位,从而实现对 CD4+ T 细胞的有效抑制。

这一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免疫检查点(特别是LAG-3)激活机制的传统认知。LAG-3 对激活条件的高度依赖性,意味着其在体内难以被有效触发;但这也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 T 细胞提供了独特机会。基于这一机制,王俊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靶向 LAG-3 与 TCR 的双特异 T 细胞抑制抗体(Bispecific T cell silencer,BiTS),可特异性调控 LAG-3 阳性的致病性 T 细胞,并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图片图片

同义突变通过表观转录组调控赋予黄瓜驯化性状

2025 年 7 月 1 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杨学勇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院士、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丁一倞研究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辛同旭博士、河南大学张震副教授、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张月莹博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已毕业硕士生李旭彤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Recessive epistasis of a synonymous mutation confers cucumber domestication through epitranscriptomic regula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在遗传学上证明了同义突变可通过改变 m6A 修饰和 mRNA 结构构象来调控驯化的重要性状。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同时凸显出同义突变在作物改良策略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未来深入研究同义突变在 RNA 修饰与结构调控中的功能,有望为作物改良开辟新的路径。

图片

图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