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多名院士助推实践医学教育,加速中国分级诊疗落地
来源:生物谷 2019-12-10 11:06
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分级诊疗已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行,同时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如今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慢性病管理式等方面已遍地开花。虽然分级诊疗制度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分级诊疗已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行,同时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如今家庭医生签约,医联体,慢性病管理式等方面已遍地开花。虽然分级诊疗制度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目前,分级诊疗逐步进入了重点攻坚期,人才、财力、物力是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才”是限速的重要瓶颈。据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每**执业医师数量只有2.4,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3.0以上水平。从教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医生近50%是大专学历及以下,而这绝大部分集中在基层。另外,传统的医学规范化教育模式覆盖人群小而精,培养周期长且累,这种模式适用于医生资源充足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来说无法用这种教育模式快速培养医生。因此,如何快速培养大量合格医生已成为分级诊疗的重中之重。
人工智能助力医学教育创新,让基层医生拥有“院士级看病的本事”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精准医学与医学大数据在医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深度学习与数据发掘技术让医学的潜能得到了更好的释放。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加快实现分级诊疗制度。
2014年由120位医学大家(其中75位院士)共同发起“大专家.COM”平台,历时五年成功研发“医生云”人工智能医学教育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AI医学大脑,集合互联网+中国医学智慧,推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变革。“医生云”通过“患者---基层医务工作者---多级教育导师---院士专家”等多级用户体系平台,实现医生间的实践医学教育,再通过多级教育导师让各体系内医生“直通”院士专家,促进基层医生成长,实现最大程度的全方位聚合。
自2018年10月18日正式上线以来,“医生云”得到了全国各地卫健委的广泛支持和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入驻“医生云”的公立医疗机构达3800多家,注册医生120余万名,与全国各级医联体/医共体共建的医学教育基地近200家,已实现70多万病例的实践医学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6个县、宁夏全区和陕甘青宁四省(区)位于六盘山连片地区的61个县正在应用“医生云”系统开展健康扶贫,服务于区域内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医生云”作为一套AI医学教育系统,让医生学习成长不再难,让基层医生能“接得住,接得好”病人,实现培养各级医生的目标。同时,“医生云”最大的科技创新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生态,将数据全面融合路径探索和研究应用即时关联两方面创新突破。
“医生云”的“中国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生态
目前,国际上较为常见的医疗人工智能,主要是自然语言处理类辅助诊断系统和医学影像识别类辅助诊断系统两个细分领域,具有代表性应用是2013年IBM 推出的Watson Health和 2016年Google推出的DeepMind Health,这两项系统在算法和计算能力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病例数据获取上存在诸多局限,最突出一点,病历是疾病数据仅来源于疾病的某一时期数据,以医院接受诊治阶段的数据为主,难以延伸或覆盖更多维度与疾病相关的数据,如发病前及治疗后的数据和病人社会、环境、心理等疾病风险相关数据等。
2019年,多学科跨领域院士专家依托“医生云”系统,共同发起了 “MedBrain计划”,该计划是由中国顶级科学家领衔、百万医生和亿万百姓共同参与的医学数据整合工程,覆盖了院士及科学家团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医生的临床诊疗数据,百姓的个人健康数据,企业产品的临床应用数据等,通过对理论算法的不断训练和持续优化,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即时关联,突破病历数据单一维度的瓶颈,最终打造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的“中国标准”,从而构建医学新生态体系。
作为“医生云”的AI内核,“MedBrain”以健康为核心构建万种疾病的医学知识图谱,形成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标准和健康管理标准。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大数据的智能采集、分析和挖掘等,智能辅助诊疗和健康管理。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MedBrain联合实验室”,提供数据安全保障技术,保护个人健康隐私数据。
据悉,上海市卫健委信息中心与大专家.COM“MedBrain实验室”联合开展医学知识图谱建设,助力医疗赋能,服务健康管理,共同打造医疗健康领域“上海服务”新模式。同时,上海卫健委拟将“MedBrain”纳入上海市“十四.五”智慧医疗发展规划。“MedBrain计划”阶段成果将于2019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医生云大会上发布,届时,50位首批参与“MedBrain计划”的院士专家将莅临大会现场发布首期研究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目前,分级诊疗逐步进入了重点攻坚期,人才、财力、物力是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人才”是限速的重要瓶颈。据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每**执业医师数量只有2.4,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3.0以上水平。从教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医生近50%是大专学历及以下,而这绝大部分集中在基层。另外,传统的医学规范化教育模式覆盖人群小而精,培养周期长且累,这种模式适用于医生资源充足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来说无法用这种教育模式快速培养医生。因此,如何快速培养大量合格医生已成为分级诊疗的重中之重。
人工智能助力医学教育创新,让基层医生拥有“院士级看病的本事”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精准医学与医学大数据在医学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深度学习与数据发掘技术让医学的潜能得到了更好的释放。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加快实现分级诊疗制度。
2014年由120位医学大家(其中75位院士)共同发起“大专家.COM”平台,历时五年成功研发“医生云”人工智能医学教育系统,该系统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造AI医学大脑,集合互联网+中国医学智慧,推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变革。“医生云”通过“患者---基层医务工作者---多级教育导师---院士专家”等多级用户体系平台,实现医生间的实践医学教育,再通过多级教育导师让各体系内医生“直通”院士专家,促进基层医生成长,实现最大程度的全方位聚合。
自2018年10月18日正式上线以来,“医生云”得到了全国各地卫健委的广泛支持和推广应用。截至目前,入驻“医生云”的公立医疗机构达3800多家,注册医生120余万名,与全国各级医联体/医共体共建的医学教育基地近200家,已实现70多万病例的实践医学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6个县、宁夏全区和陕甘青宁四省(区)位于六盘山连片地区的61个县正在应用“医生云”系统开展健康扶贫,服务于区域内的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医生云”作为一套AI医学教育系统,让医生学习成长不再难,让基层医生能“接得住,接得好”病人,实现培养各级医生的目标。同时,“医生云”最大的科技创新在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生态,将数据全面融合路径探索和研究应用即时关联两方面创新突破。
“医生云”的“中国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生态
目前,国际上较为常见的医疗人工智能,主要是自然语言处理类辅助诊断系统和医学影像识别类辅助诊断系统两个细分领域,具有代表性应用是2013年IBM 推出的Watson Health和 2016年Google推出的DeepMind Health,这两项系统在算法和计算能力上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病例数据获取上存在诸多局限,最突出一点,病历是疾病数据仅来源于疾病的某一时期数据,以医院接受诊治阶段的数据为主,难以延伸或覆盖更多维度与疾病相关的数据,如发病前及治疗后的数据和病人社会、环境、心理等疾病风险相关数据等。
2019年,多学科跨领域院士专家依托“医生云”系统,共同发起了 “MedBrain计划”,该计划是由中国顶级科学家领衔、百万医生和亿万百姓共同参与的医学数据整合工程,覆盖了院士及科学家团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医生的临床诊疗数据,百姓的个人健康数据,企业产品的临床应用数据等,通过对理论算法的不断训练和持续优化,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即时关联,突破病历数据单一维度的瓶颈,最终打造疾病诊治和健康管理的“中国标准”,从而构建医学新生态体系。
作为“医生云”的AI内核,“MedBrain”以健康为核心构建万种疾病的医学知识图谱,形成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标准和健康管理标准。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大数据的智能采集、分析和挖掘等,智能辅助诊疗和健康管理。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MedBrain联合实验室”,提供数据安全保障技术,保护个人健康隐私数据。
据悉,上海市卫健委信息中心与大专家.COM“MedBrain实验室”联合开展医学知识图谱建设,助力医疗赋能,服务健康管理,共同打造医疗健康领域“上海服务”新模式。同时,上海卫健委拟将“MedBrain”纳入上海市“十四.五”智慧医疗发展规划。“MedBrain计划”阶段成果将于2019年12月20—2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医生云大会上发布,届时,50位首批参与“MedBrain计划”的院士专家将莅临大会现场发布首期研究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