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3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研发日成功举办 构建创研无界的创新生态,引领“零时差”惠及患者

来源:勃林格殷格翰 2023-10-26 14:25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通过“驷马高车”整体创新布局,践行总部携手“合作伙伴”实现外部创新的研发策略,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合作交流

本文重点:

勃林格殷格翰持续加码中国市场,未来五年计划在华人药业务研发投入超35亿人民币

“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球研发理念和“中国关键”项目的纵深发展,持续践行“零时差”惠及中国患者的企业承诺

勃林格殷格翰中国通过“驷马高车”整体创新布局,践行总部携手“合作伙伴”实现外部创新的研发策略,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合作交流

 

2023年10月25日,2023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研发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活动“研无界 惠众生”为主题,邀请到多位专家大咖、行业学者及合作伙伴与勃林格殷格翰研发和医学相关管理层,就全球最新研发热点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研发理念,以及多元合作的创新思路进行了分享与探讨。作为首家全面参加全球早期临床研究的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持续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理念,未来五年计划在华人药业务研发投入超35亿人民币,寻求更早、更快、更智慧的研发之路,造福中国患者“零时差”受益于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成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宇红教授,艾昆纬(IQVIA)副总裁、大中华区商务解决方案总经理邵文斌先生等嘉宾应邀出席研发日活动并参与圆桌讨论。勃林格殷格翰总部研发管理团队代表,大中华区管理团队,以及医学、研发团队管理层出席大会现场,并对大会的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董博文博士表示“中国是勃林格殷格翰的重点市场和创新高地之一,拥有着无限潜力,在华持续加码创新研发彰显了公司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的信心和持续深耕的决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本土创新力量的合作交流,携手将更多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尽早带入中国,惠及中国患者,并助力中国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启动仪式照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董博文博士,勃林格殷格翰全球转化医学和临床药理部负责人Florian Gantner博士,勃林格殷格翰全球人用药品区域市场负责人Francesco Di Marco 博士,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药业务总经理陈星蓉女士,勃林格殷格翰全球心血管、代谢和呼吸负责人Sandy Sommer先生,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研发和医学高级副总裁张维博士)

 

患者为先,全球研发策略中国开花

 

勃林格殷格翰致力于在医疗需求高度未满足的领域改变患者生活,并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理念和全球研发策略。公司发挥自身创新研发优势,通过当前研发重点范围内外的外部创新成果强化内部创新能力,在整个临床研发管线中实施创新转化策略来建立对疾病和药物的理解,不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为了更好地践行创新理念和全球研发策略,勃林格殷格翰于2018年启动“中国纳入”(China IN)项目,默认中国加入其所有全球注册临床试验。2019年,升级为“中国关键”(China Key)项目,一举打破“欧美为先”的新药开发模式,率先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研究。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研发和医学高级副总裁张维博士介绍,“目前,勃林格殷格翰已在中国落地的项目包括:针对进展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在研新疗法BI 1015550,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MDM2扩增、TP53野生型胆道腺癌、胰腺导管腺癌或其他选定实体瘤患者的brigimadlin(BI 907828),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和其他复发性/难治性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DLL3/CD3双抗BI 764532,并有望为精神分裂症相关认知障碍(CIAS)患者带来新希望的在研新疗法iclepertin(GlyT1i)临床研究也在开展。”

 

未来有超过90个在研项目,67%具有同类首创(First-in-Class)潜力,82%具有突破性治疗潜力,50%的产品研发有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展望未来,人用药品业务预计到2029年,有30个潜在新药或适应症获批。

 

 驷马高车,持续加强与本土企业创新合作

 

为最大程度地激活本土创新潜力,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率先构建综合创新模式,以中国药物开发部、转化医学与临床药理、外部创新中心和BI X 数字创新实验室为战略支柱,打通创新与研究之间的通路,形成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全面合作为基础的创新整体方案,驱动创研无界的“驷马高车”,全力加速在华创新进展。

 

长期以来,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积极携手上下游产业链伙伴,聚焦早前研发与创新赋能,与各方合作推动创新方案在中国落地。2020年,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成立外部创新合作中心,采用跨国药企中首个“三合一”业务模式,集跨边界研究(RBB)、业务拓展及许可(BD&L)、风险投资基金(BIVF)于一体。通过这一创新的业务模式,开展从早期研究、创新合作到战略投资等全方位合作,全流程帮助其创新想法开花结果。

 

作为首批在华设立专项数字创新分支机构的外资医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深信数字化技术对改善患者生活的助益,将数字化确定为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期盼在中国建立起专注于本土市场的数字创新业务。2020年,勃林格殷格翰在上海前瞻性布局BI X数字创新实验室,鼓励其与业务部门一起产生奇思妙想,并与初创公司或科技公司等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将医疗健康转变为一种整体的、数据驱动的、个性化的体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目前,BI X上海团队正在通过开发卒中康复和精神健康项目,加速数字健康的发展。

 

此外,勃林格殷格翰还积极携手本土合作伙伴,赋能和加速全球创新药的开发。2022年2月,勃林格殷格翰中国药学团队(China Explorer Team)正式更名为中国药物开发部(Development China),并为“中国纳入”和“中国关键”项目提供有力的药学支持。今年3月,该部门牵头与三迭纪达成合作,探索3D打印技术在加速新化学分子(NCE)药物剂型开发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药物研发领域,转化医学作为一种跨学科合作方式,实现了横跨药物开发价值链(临床前研究、早期临床开发和医学实践)的创新转化策略。勃林格殷格翰深入结合转化医学理念,加速创新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其转化医学和临床药理部也积极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活动当天,该部门与燃石医学正式达成战略合作,聚焦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MDM2-p53拮抗剂brigimadlin(BI 907828)在中国相关临床试验的推进和伴随诊断产品的开发。

 

全球同步,价值赋能重要管线中国布局

 

勃林格殷格翰深耕中国市场近30年来,始终直面中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议题,将中国患者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也为勃林格殷格翰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澎湃动能。

 

以心肾代谢(CRM)疾病为例,这是一组相互关联的疾病,影响心血管、肾脏和代谢系统,影响全球超过10亿人[1]。勃林格殷格翰长期致力于CRM疾病领域的研究,探索不同CRM疾病的疾病机制和共同通路。其在研新型抗肥胖药物survodutide(GCGR/GLP-1R双重激动剂)II期研究的数据表现积极,其具有新型作用机制,在降低食欲的同时,还能增加肝脏能量消耗[2]

 

2023年8月,勃林格殷格翰于全球同步递交三项注册性III期国际多中心研究,将深入验证survodutide的疗效和安全。同年9月,再次递交了中国独立设计的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将进一步产生survodutide在中国超重或肥胖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

 

拥抱机遇,引领加速惠及中国患者

 

自2015年起,中国国家药品监管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提高了新药批准上市的速度、质量和数量。在跨国药企中,勃林格殷格翰是同步中外药物研发方面的先行者,将中国全面纳入全球早期临床开发,并通过卓越运营显著缩小中国与全球首发上市的时间差。

 

今后,勃林格殷格翰将持续聚焦心血管代谢、肿瘤、呼吸系统与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领域,并积极探索精准精神医学和精神健康领域。依托于自身的丰富研发经验和本土合作者的科研优势,HOPE项目也将进一步升级为HOPE PLUS项目,在原有基础上,突出四个“更”:更深入,更广泛,更关注患者,更大胆创新。勃林格殷格翰将加深和加强与国内顶尖医院、临床试验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并致力于广泛推动业界交流和合作,促进行业发展和创新,未来会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临床试验,以更好地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惠及更多的中国患者。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研发大国,也是近年来全球医药研发市场中的一匹黑马。从2015年开始,中国药物研发管线整体增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均超过30%;其中,2019年高达56%,远远高于全球整体水平[4]。勃林格殷格翰深知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多年来积极布局,深度参与中国研发创新的进步历程,今后将继续保持加码中国的战略定力,以研之无界,惠国之众生。

 

[1] Hajat, Cother, and Emma Stein. “The global burden of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 A narrative review.”Preventive medicine reportsvol. 12 284-293. 19 Oct. 2018, doi:10.1016/j.pmedr.2018.10.008

[2] T. Zimmerman et al. BI 456906: Discovery and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a novel GCGR/GLP-1R dual agonist with robust anti-obesity efficacy. Molecular Metabolism. 2022;66:101633.

[3] MRCT is study that conducted in ≥ 2 countries, , included 13 MNC pharma companies (AZ, Astellas, Bayer, BI, BMS, Lilly, Jansen, MSD, Novartis, Pfizer, Roche, Sanofi, Takeda), and start date is after 2022; Phase I include phase I, phase II include phase I/II, II; phase III include phase II/III, III Source: Pharmacube database, Citeline database, CDE & FDA website, IQVIA analysis

[4] 中航证券 2022年医药行业创新药专题研究 全球创新药研发现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